1.新疆干旱,为什么新疆人却盼着晴天

2.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初探

3.2007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都有哪些?

乌鲁木齐特大暴雪_乌鲁木齐特大暴雨

扇形地是干旱区绿洲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区域,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新疆是中国干旱区绿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扇形地、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等地貌类型中。由于扇形地水土条件优良,适合绿洲形成发展,故为新疆绿洲分布的主要区域。扇形地的规模、特点与河流水文特性有关,绿洲形成发展的适宜程度与扇形地成因类型有关。

一、扇形地的分布与类型

关于扇形地的概念,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有:①指在山地沟谷或河流的出山口处所形成的半锥状或扇状堆积地貌,包括冲积锥、冲积扇、洪积扇和泥石流扇等(南京大学等,1983);②当河流或季节性洪流从山谷流入开阔荒漠区时……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发生堆积,形成平面上呈扇形的洪积扇或冲积扇(张林源等,1995);③所谓扇形地(洪积扇),指沟谷出口处堆积了由暴流侵蚀的物质,平面形状如扇形,故名(吴正,1999)。本书指发源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的河流、季节性洪流或山洪泥石流,从山区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后,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河水流速变缓,流水发生散流,并将携带物堆积形成平面呈扇形的扇形地,包括冲积扇、洪积扇、泥石流扇与位于河流入湖口地带的三角洲等。扇形地为绿洲形成发展的主要地区,在新疆87座绿洲型城镇中,扇形地型城镇就有47座。

(一)扇形地的分布

扇形地大多沿山间盆地边缘呈扇状分布,其规模大小与河流流量呈正比,如天山北坡乌鲁木齐以西水网密集,头屯河、呼图壁河、奎屯河等河流汇水面积和水量大,冲积扇规模也大;东段水系渐少且水量小,扇形地亦少且规模也小,至伊吾以东仅见由季节性洪流堆积形成的洪积扇,其规模很小。扇形地的组成物质与山区岩性有关,如天山北坡基岩上覆黄土,且森林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而天山南坡基岩大多裸露,扇形地组成物质是前者较后者为细。扇形地具有沿山麓盆地或谷地边缘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扇形地的类型

据扇形地形成规模、组成物质及水源条件等差异,将其划分为冲积扇、洪积扇、冲-洪积扇、三角洲、泥石流扇5类,各类特征不同(表8-1)。

表8-1 新疆扇形地的类型与特征

二、扇形地绿洲形成发展的适宜性分析

由于上述各类扇形地的水土条件有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绿洲的形成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冲积扇

由长年流水的较大河流流水冲积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扇面坡度很少超过10°,平均为3°~6°。如乌鲁木齐河、奎屯河、特克斯河、阿克苏河、渭干河等冲积扇,地形平坦,坡度<3°。流域内基岩风化物是冲积扇形成的主要物源,地表组成物质,在冲积扇上部均为砂卵石与砂土互层;中部细土物质增多,土层变厚;下部为细土物质,扇缘黏粒含量增大,地下水位高,形成沼泽地或盐碱地。如奎屯河冲积扇上部地表卵砾石遍布,砾径2~15cm,适于工矿、城镇型绿洲发展;中、下部土层厚30~50cm,部分地区在100cm以上,局部可达30m,土壤为黏性土,粉砂含量28%~40%,适于农田型绿洲发展;扇缘土质黏重,盐渍化强烈。此外,如渭干河冲积扇,由于河流携带的粗粒物质已沉积于拜城盆地,致使冲积扇上部也为细土。

冲积扇一般土质好,水源充足,宜于绿洲形成发展,据统计,新疆有冲积扇型绿洲型城镇39座,占全疆绿洲型城镇的44.83%,又占扇形地型城镇的83%。

(二)洪积扇

在以干燥剥蚀作用为主的山地,如阿尔金山、库鲁克塔格山、北塔山和巴尔鲁克山等山麓地带,由季节性洪水携带物堆积形成。洪积扇规模不大,大多坡度>3°,组成物质以砂砾石为主,砾石多棱角,混杂堆积,扇缘为亚砂土及黏土,可见盐碱地或龟裂地。洪积扇土质差,水源缺乏,植物稀少,为荒漠,仅适于工矿绿洲发展,如位于玛依力山东麓的克拉玛依市,便是随着石油工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型绿洲。

(三)冲-洪积扇

发源于天山南坡和昆仑山的河流,由于山区森林少或缺乏涵养水源,当山区降暴雨时便形成山洪,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河流携带砂、砾、卵石堆积于山麓地带形成冲-洪积扇。如发源于博格达山南坡的三唐沟、黑沟、塔尔郎沟、大河沿河等河沟形成的冲-洪积扇,地形较平坦,扇顶一般由砂、砾及卵石组成,砂土少,干旱,植物稀少或贫乏;中部砂土物质增多,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浅,且便于从山口引水灌溉,宜于人工绿洲的形成发展;下部亚黏土增多,为泉水溢出带,土壤盐渍化明显。

(四)三角洲

在河流入湖口地带,由河流发生散流并将携带物堆积于湖滨形成。如开都河、乌伦古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汊众多,组成物质以粉细砂为主,黏土较多,地下水位高,植物茂密,多沼泽,为天然绿洲形成的良好地区。发展人工绿洲易发生沼泽化及盐渍化。

(五)泥石流扇

在植被贫乏、坡面碎石和砂砾较多的干燥剥蚀作用山区,一旦发生暴雨,便形成由砂、石块和水的混合体顺沟而下发生泥石流堆积于山麓形成泥石流扇。主要见于天山阿拉沟、霍拉山南麓等地。泥石流扇规模不大,扇面略有起伏,组成物质以岩石碎屑为主,杂乱堆积,无层理,少植被。绿洲发展困难,如阿拉沟东风机械厂因常受泥石流困扰而搬迁。

三、扇形地型绿洲演变原因与过程

(一)扇形地型绿洲演变原因

扇形地的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山区降水量大小与区域气候条件有关。绿洲形成受限于水、土条件,当地貌过程引起扇形地变形及水土条件发生变化时,绿洲在时空上亦发生变化。引起扇形地型绿洲演变的地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使山体抬升的同时,山麓扇形地也随之抬升导致河流下切或改道,如天山南麓孔雀河冲积扇绿洲因受西尼尔构造隆起影响,致使孔雀河自北向南转西再向东流去,冲积扇自东向西偏移形成新、老两个冲积扇,东部老冲积扇因受构造抬升,致使老河道水源枯竭,地下水位降低,植物枯死,发生由绿洲→荒漠的演变。

2.山洪泥石流

夏季山区突降暴雨和高温促使冰雪大量融化,以及春季低山丘陵区积雪因高温大量融化汇集均可形成山洪泥石流危害扇形地绿洲。如1953年7月26日,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连降暴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冲毁4座桥梁,中断乌鲁木齐河东西交通,市区洪水宽120m以上,水深1.0~1.2m,大量房屋倒塌,下游五家渠有6万亩农田被淹没。1958年8月13日,库车北部山区突降暴雨,特大洪水致使山区水库溃坝,冲毁库车县城;1988年6月24日,阿拉沟地区突降暴雨发生泥石流,致使位于泥石流扇上的东风机械厂受灾,经济损失达600万元;同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头屯河发生泥石流,致使位于头屯河冲积扇上的八一钢铁厂部分厂房被淹,房屋倒塌。

3.滑坡

夏季山区降雨引起河谷或扇形地顶端山体滑坡,致使绿洲受害现象时有发生。如1987年7月,奎屯河中游地区连续降雨引起河谷滑坡,滑坡体阻断河流后又溃坝形成的洪峰高达22m,洪水摧毁奎屯河的新老渠首及引水干渠,冲积扇绿洲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

4.人为作用

主要有:①在扇形地上部边缘地带,由于城镇建筑材料之需而进行石、挖土、取砂石料等,导致山坡坡脚岩石、土体被空形成临空面,引起岩体或土体滑坡或崩塌危害绿洲,如乌鲁木齐河冲积扇碱泉沟西侧建材局石场曾连续两次滑坡,黑甲山石场滑坡致使10户居民迁居;②扇形地水质污染呈扇状扩散,如位于奎屯河冲积扇顶端的独山子炼油厂每年产生的249.2×104t工业废水,经黑油沟往下流入泉沟水库,受污水扩散污染地方植物衰败,生态恶化;③人工在扇形地中、上部开发水土,并打井抽水导致下部及扇缘地下水位降低,致使泉水消失及沼泽地盐渍化,如玛纳斯河冲积扇、头屯河冲积扇等都是如此。

(二)扇形地绿洲演变过程

如上所述,大多扇形地具有自扇顶至扇缘坡度逐渐变缓、组成物质变细与地下水位变高等特点。扇缘地形尤为平坦,组成物质细,为潜水溢出带,水草丰茂,为最早天然绿洲形成的地方;扇形地中、下部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地下水位较浅,灌排方便,适于农田绿洲发展;上部地形倾斜且略有起伏,组成物质以砂卵石为主,地下水位低,对城镇发展有利。

扇形地型绿洲形成与其水、土条件有关,演变阶段大致可分为:①早期天然绿洲,位于扇形地中、下部及扇缘,以沼泽、草甸、草原、灌木林绿洲为主,人类用于发展牧业;②人工绿洲发展中期,在扇形地中、下部屯田发展农业,致使少量草甸、草原变为农田;③人工大规模垦荒晚期,随着屯田和城镇、工矿的发展,使扇形地上部戈壁荒漠变为城镇、工矿绿洲,扇缘因地下水位降低,沼泽、草甸消失,由盐碱地荒漠所替代,扇形地中、下部有的耕地因盐渍化而弃耕为荒漠。

在人类活动作用下,扇形地绿洲演变过程主要有:①随着扇形地中、上部农田、城镇等人工绿洲面积的扩大,与扇缘地下水位降低,芦苇沼泽地消失,并由草甸替代,或由天然绿洲向盐碱地演变;②扇形地中、下部因水土开发使草地或灌丛等天然绿洲向农田人工绿洲演变;有的农田因次生盐渍化又由农田向盐碱地或荒草地荒漠演变;③在扇形地上部发展城镇使戈壁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若因构造抬升导致河流深切、城镇用水困难,又会使城镇搬迁,发生由绿洲向荒漠的演变。

新疆干旱,为什么新疆人却盼着晴天

足够大的风、干燥的沙子是必备要素,在此基础上来点雨,就能让空气中?飞舞?的沙子变成泥雨。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比较大的泥雨,一次是2015年内蒙古阿尔山泥雨,另一次是2015年乌鲁木齐泥雨。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特征是靠近沙漠,大风将沙漠中的沙子刮起来,又恰好碰上下雨。空气中的沙子和水结合,落下来之后就变成了泥雨。泥雨的?杀伤性?比雨水和沙子要大得多,归根究底是沙漠化没有得到根治。北京虽然离沙漠不近,但最近一段时间风比较大,风把沙漠里的沙子?送到?北京上空。而这一段时间又是春雨连绵不绝的时期,二者的结合就形成了袭击北京的泥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泥雨让北京市民猝不及防,正在外面行走的路人纷纷脱下外套挡在头上。即便如此,回家之后的他们还是要洗个澡,再把充满泥土的衣服洗干净。至于正在行驶的车辆就更难了,雨刷器开起来也不能保证前方有良好的视野,一路战战兢兢的。不过,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以后的泥雨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近年来,蚂蚁森林和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在各大沙漠植树造林,目的是将沙子?束缚?在地上,让靠近沙漠地区的城市不再饱受沙尘暴和雾霾天气的?摧残?。

经过几年时间的植树造林,沙漠地区一望无际的**有所改变,现在的绿色占据的地盘尽管不大。但这是一种希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绿色一定可以取代**成为沙漠上的?主旋律?。真到了那一天,沙尘暴、雾霾和泥雨或许会成为历史。但目前的我们仍然要花大力气整治环境,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将来之不易的环保成果破坏掉。

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初探

天山雪线以上有很多积雪,天气热了自然会化,可以灌溉庄稼

冬天我们这里会下雪,当然也可以灌溉

你说喜欢晴天

看哪里了,如果是乌鲁木齐人,因为乌鲁木齐冬天烧煤,空气不太好,晴天出太阳的时候少,所以冬天乌鲁木齐人喜欢晴天。如果是果农的话,大家都知道新疆是全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因此,瓜果里面的水分都蒸发了,所以瓜果才会特别甜!所以有些果农也喜欢晴天!!

2007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都有哪些?

张兰1 杨宏伟2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新疆,830000;2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硕士班在读,北京,100083)

摘要 乌鲁木齐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煤等工程活动频繁,造成区内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原则,取监测预报、避让、工程治理、全面规划工程建设布局等措施进行有、有步骤地全面开展上述灾害的防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突发性地质灾害 分布 防治

前言

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三面环山,其东北部为博格达山脉,南面为天山山脉,由北东到南西将乌鲁木齐三面环绕起来,只有北西部平原与昌吉市、米泉市接壤。其中高山、中低山面积占53.1%,低山丘陵面积占20.6%,平原面积仅占26.2%。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与准噶尔坳陷的复合部位,区内构造、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断裂、褶皱十分发育,地貌类型复杂,地层岩性变化大,地质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河谷发育,形成了陡坡、悬崖、深切沟谷、基座阶地等地貌景观,构造和风化作用使得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支离破碎,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内降雨量不是很大,但降雨集中,降雨强度较大,加之人类活动,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时常发生;区内煤碳丰富,人类煤活动造成的地面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会越来越重,将导致地质灾害不断加剧,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及威胁也会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已成为人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1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完成的《乌鲁木齐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总计159处,其中地面塌陷102处,崩塌20处,滑坡14处,泥石流23处。在159处地质灾害中,已发生了处,潜在点62处,都为隐患点。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是煤田空后顶板冒落形成的(101处),其次是人防工程顶板冒落形成的(1处)。全市地面塌陷面积4.85km2。塌陷以小型(71处)为主,其次为中型(8处)和大型(2处)。

地面塌陷分布与煤层分布密切相关。在红光山—芦草沟、柴窝堡盆地东北缘、西山一带,后峡盆地及艾维尔沟一带均分布有侏罗纪含煤地层,经多年开形成大面积的空区,在人工放顶、爆破振动、地震或降雨、融雪水入渗,以及保安煤柱累进性破坏下,导致表层岩土坍落,形成地面塌陷。其在地表主要呈串珠状圆形塌陷坑和长条形塌陷沟两种形态。塌陷坑直径一般10~20m,最大达30m,深度5~15m不等;塌陷沟宽度从不足1m到120m不等,深度由不足1m到40m均有。

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是:①危害或威胁误入空区的人员、车辆、牲畜;②破坏原生的生态环境;③破坏农田及地下水系统,造成浅井干枯、灌溉漏水;④大量未塌的地下空区对地面建设带来极大不便及事故隐患,影响城市建设发展;⑤造成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或裂缝。如:12年3月东山区小洪沟发洪水,人们在煤田空区上方防洪,突然发生地面塌陷,造成27人死亡。

据有记载资料统计,地面塌陷已造成3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8.32万元。

1.2 崩塌

崩塌分基岩崩塌(8处)和第四纪堆积层崩塌(垮塌)(12处)两种形式。崩塌以小型(19处)为主,仅有1处基岩崩塌为中型。

基岩山区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山坡陡峭处基岩崩塌随处可见,但规模不大,且山区一般人烟稀少,致灾可能性较低。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带,如矿山、山区道路、牧道等易受崩塌隐患的威胁。在中心城区的几座孤立的低山及残丘(如红山、平顶山等),由于山体狭窄,山坡高陡,节理裂缝发育,且危岩体凸兀,坡面往往有崩塌陷患。崩塌发生时呈大小不一的块体快速滚落,在坡脚形成道石堆。

堆积层崩塌,主要分布在高阶地、高陡坡地段,在斜坡上表现为松散陡坎或陡崖。崩塌以向坡脚快速垮塌为主,在坡脚形成松散堆积锥。崩塌规模较小,但陡坎或坡脚往往有人居住,易形成灾害。

崩塌的危害主要是:威胁坡脚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坏和堵塞道路,砸坏交通工具及坡脚下工程设施等。如:平顶山黑山头危险斜坡,顶部危岩突兀,极易发生崩塌,给坡脚下居民造成严重威胁。

乌市发生的20处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少。

1.3 滑坡

区内滑坡不甚发育,以土体(松散堆积层)滑坡为主(11处,),其次是基岩滑坡(3处)。规模都为小型。

土体滑坡多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的陡坡、陡坎处,滑体为松散堆积的残坡积层,主要为粘性土、碎石土,结构松散、粘结力小、透水性强,与下部基岩差异明显,易发生层内和接触面滑坡,一般规模较小,长宽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最大不超过百米,厚度1~3m。滑坡发生具有先滑后溜的性质。

区内基岩滑坡有3处:其一为黑甲山滑坡;其二为水西沟乡庙尔沟村露天煤矿煤工作面滑坡,这两处滑坡均与人为石、煤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三为头屯河上游东岸自然陡坡处滑坡。

滑坡的危害首先是对坡脚下的居民点及建筑物的掩埋、破坏,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其次是堵塞公路、破坏渠道。如年、1990年、1996年黑甲山南侧东段、西段、中段依次发生滑动,造成2人死亡,17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余万元,目前中、西段滑坡体仍威胁着居住在黑甲山坡脚下的161人,90余间房屋的安全。

辖区滑坡已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0.1万元。

1.4 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均属于沟谷型泥石流。规模以小型为主(18条),其次为中型(5条)。

泥石流形成区多局限于海拔1000~2500m范围的中低基岩山区。主要为原南山矿区所在地阿拉沟地区、南山山前达坂城小沙沟、大西沟、干沟等地。该范围内沟谷发育,沟床纵坡降大,具有形成泥石流沟的地形条件,同时基岩裸露、风化破碎强烈,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各坡坡面、坡脚及沟床内存有大量松散碎屑物质,遇有大雨或暴雨即可发生泥石流,时间大多为暴雨集中的6~9月。

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堆积区,大多因人们对泥石流沟的判定以及对其危害认识不足,误在灾害危险区内活动,成为灾害的受灾体或威胁对象,而造成重大损失。泥石流的破坏方式主要有:①淤埋危害。可使堆积区内设施破坏淤埋。如1995年8月14日,南山矿区泥石流淤埋了车间、工房、库房、办公楼、商店等建筑,面积达2000m2,直接经济损失1280.4万元;②冲毁危害。泥石流具有来势迅猛、流速快、能量大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冲刷、撞击能力,直接威胁泥石流下游区工程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88年6月24日,南山矿区东风机械厂所在地突发泥石流,冲毁各类厂房、库房、办公室、民用住房等面积6422m2,直接经济损失607.78万元。③堵塞危害。山区道路多沿河修筑,河谷两侧发生泥石流时,很容易冲毁或堵塞道路,造成交通受阻。另外泥石流的发生还会造成引水渠道堵塞破坏,河沟堵塞等。19年大西沟青年渠首次发生泥石流,冲毁、淤埋引水干渠0.8km,泄洪渠0.5km,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规律,东部和南部的基岩山区以崩塌、泥石流分布为主,地面塌陷及滑坡次之,且以泥石流危害最大;低山丘陵以地面塌陷为主,崩塌、滑坡次之;平原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乌鲁木齐市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37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19.52万元。预测受威胁人数2524人,受灾害范围内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07万元。

2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1 防治原则

(1)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灾的减灾意识和能力。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取预报预警,防治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充分发挥各级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注重合理避让,选择重点治理。

(3)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危险性及危害程度,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发展规划,总体考虑,进行防治分区按轻、重、缓、急,分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重点与环境改善相结合。

(4)坚持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预防避让为主的前提下,对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工程治理,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应急系统和信息系统,将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变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实现良性循环。

(5)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组织实施治理,收益者合理负担;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人负责。

2.2 防治方案

2.2.1 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利用监测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力量,通过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

针对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特点,可取以下简便方法:

1.地面塌陷

(1)宏观地质调查法:对地表裂缝、塌陷的细化进行人工调查、监测。

(2)及时监测记录空区范围变化。

2.崩塌滑坡

(1)大地变形位移监测:在崩、滑体区设稳定固定的检测控制点,在崩滑体内布设监测点,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在崩滑母体与崩滑体之间裂缝两侧,以及受影响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上裂缝两侧,设监测点,测量裂缝的变化情况,或在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张等观察裂缝变化情况。

(3)宏观地质调查法,用人工日常巡视,对崩滑体区出现的各种细化进行调查、监测。

3.泥石流

对辖区泥石流监测的关键主要是对激发因素降雨(暴雨)的监测,可用设固定雨量监测站和临时雨量监测点方法进行雨量监测。

对上述监测结果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整理分析,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2.2.2 避让方案

对于乌鲁木齐市大多数突发性地质灾害而言,避让是最优的选择。如对大多数煤田空区地面塌陷灾害,由于空区多为荒山,只要禁止人员、车辆等进入,即可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崩塌、滑坡的坡脚地带、泥石流沟口地带只是一些平房,居住条件较差,加上灾害的治理费用十分高昂,在防治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搬迁与工程治理费用相比较是必要的,如搬迁费用低,选择方案是适宜的。

2.2.3 治理方案

治理是在不宜用避让方法时用的防灾对策。在取治理措施之前必须对灾害体作进一步工程勘察。针对乌鲁木齐市不同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地面塌陷:地下空区可取强制放顶、与原有塌陷一同回填,恢复生态环境;在重要工程建设或规划场区,用灌浆消除地下空区。

崩塌、滑坡:用排水工程(主要是地表排水与防渗);支挡工程(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减载清除、固化工程;坡面防护、喷浆等工程措施。

泥石流:用监测、工程(拦挡、排导)、生物、全流域等综合治理措施。

2.2.4 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方案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是体现“以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由于人们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工程建设本身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将工程建设置于地质灾害危险范围之内导致灾害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依据《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及《乌鲁木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并且把地质灾害防治同城镇建设规划、矿产开发与土地总体规划等有效结合起来。

根据国土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要求,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和新建矿山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储量压覆占有制度,加大对矿山监督管理力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矿产、保护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土地使用的管理,在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的同时,防止非法使用土地进行各类工程建设而诱发地质灾害;避免因使用土地不当,造成工程建设误入地质灾害危胁范围,从而引发灾害。

2.2.5 生物工程治理方案

生物工程治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无疑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而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但针对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而言,受区内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制约,目前不适合大规模开展。可在阿拉沟地区选择1~2条泥石流沟作为实施生物工程治理措施的试点,取得干旱区泥石流生物工程治理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全面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地质灾害频率、损失降至最低,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

一、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

简介

2月28日新疆吐鲁番遭遇大风,瞬时最大风力达14级(41.8米/秒),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11节车厢被吹翻,4人死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

进程

·2月28日2时05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公里+300米处,因大风造成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

·2月28日上午,铁道部部长立即赶到铁道部调度指挥中心组织事故救援工作,并已经派出以副部长胡亚东为首的工作组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救援。

·2月28日10时,新疆南疆铁路被狂风刮翻的5807次旅客列车中最后一名受困伤者已成功获救,并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2月28日11时30分,南疆铁路恢复运输。

二、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区)

简介

8月18日和19日,第9号台风“圣帕”先后在台湾和福建省惠安县沿海登陆,登陆福建省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其减弱的低压环流一直深入内陆,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受其影响,18-25日,华南东部、江南南部和西部及广西西北部等地累积降水量有100-200毫米,其中福建东北部、湖南东南部、江西西南部达200-400毫米。福建、湖南、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北7省(区)共1142.3万人受灾,死亡48人,直接经济损失83.2亿元。

各地纪实

广东:尽管台风“圣帕”没有正面袭击广东,但它的环流以及低压槽的影响给广东带来不同程度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乐昌更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

湖南:8月中旬,受台风“圣帕”影响,湖南郴州普降大到暴雨,出现山体滑坡,造成多处交通中断,桥梁、房屋被毁,城区多处被淹,灾情严重。

江西:“圣帕”入境江西,造成其大范围降雨,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16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突破50万。

浙江:浙江省2007年首次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和强台风紧急警报。

台湾:受“圣帕”影响,台铁全天全线停驶,岛内航班全线停飞。

福建:受“圣帕”低压环流影响,8月22日福建省部分地区发生大雨到暴雨,中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暴雨。

三、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

简介

淮河流域今年6月19日进入多雨期,至7月26日结束,持续38天; 持续性强降水集中在6月29日至7月26日期间。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王家坝出现四次洪峰,超警时间累计达26天,先后启用10个行蓄(滞)洪区分洪。

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共有2922万人受灾,死亡3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6.1亿元。其中,安徽省受灾最为严重。

进程

·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南部普降大到暴雨。国家防总已启动四级响应,并派出淮河防汛工作组抵达安徽省。

·7月4日10时,王家坝水位已涨至27.83米,超过警戒水位(27.50米)0.33米,流量3190立方米每秒。

·7月4日,淮河防汛总指挥部紧急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四级响应。

·7月8日,安徽省发布暴雨警报,预警上升至最高级别——暴雨红色预警。

·7月10日12时29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闸门,向蒙洼蓄洪区分洪。

·7月10日15时,淮河王家坝水位回落至29.47米,流量5680立方米每秒。淮河干流王家坝持续多日的高水位开始回落,但仍然没有低于29.3米的保证水位。

·7月10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紧急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7月11日,安徽省又相继启用了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五大行洪区,加大洪水下泄速度。

·7月12日12时,正阳关下游吴家渡水位20.86米,超过警戒水位0.56米;洪泽湖蒋坝水位13.85米,超过警戒水位0.35米。

·7月12日19时,奉安徽省防指命令,淮南市防指正式启用石姚湾行洪区扒堤行洪。这是在安徽省内启用的第七个行蓄洪区,也是淮河防总启用的第八个行蓄洪区。

·7月13日3时,淮河干流水位全线回落,但仍处于高水位状态,超警幅度为2.94至0.71米。

·7月13日,淮河上游及淮南山区再降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

·7月15日16时,淮南市防指执行安徽省防指命令,正式启用洛河洼行洪区行洪。

·7月17日11时,淮河干流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王家坝。

·7月19日7时30分,姜唐湖蓄(行)洪区退洪闸开闸进洪。开闸时,正阳关水位26.05米。

·7月19日20时,安徽荆山湖行洪区开闸分洪。至此,淮河流域已经启用了10个行蓄洪区。

·7月24日,淮河洪水的最高峰已过,淮河渐入退水期。

四、我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简介

2007年1月1日至11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1.4℃,比常年同期偏高1.2℃,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也是连续第11年高于常年同期。

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新疆11个省(市、区)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吉林、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西藏8个省(市、区)为次高值。

进程

·200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

·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0.7℃,较常年同期偏高3.5℃,全国及19个省(区、市)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2007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1℃,比常年同期偏高0.9℃。

·2007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0.5℃,比常年同期偏高1.0℃,仅次于2005年,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

·2007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9℃,比常年同期偏高0.5℃。

·2007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5℃,比常年同期偏高1.1℃;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

·2007年9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8℃,较常年同期(16.0℃)偏高0.8℃。其中,北京9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2007年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0.3℃,较常年同期(9.6℃)偏高0.7℃。其中,青海10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五、强对流天气频繁,雷击伤亡严重

简介

今年以来,我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其中,雷击死亡676人,比去年明显偏多。5月23日,重庆大部、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出现了雷暴天气,因雷击死亡9人。其中,重庆市开县雷击造成兴业村小学学生7人死亡、43人受伤。

6月22-25日,雷暴、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江西上饶、南昌、抚州等市,359万人受灾,死亡41人(其中雷击死亡36人);直接经济损失8.2亿元。

各地纪实

·5月23日,重庆市开县兴业村小学23日遭受雷击,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3名小学生受伤。

·6月23日晚开始,江西中北部持续出现强雷电、强降水和大风强对流天气。

·6月23日至26日,江西全省有51个县144个雨量站降雨量超过50毫米。因遭受严重的风雹、雷电灾害,上饶、南昌、景德镇等市受灾严重。

·6月27日,江西强雷电天气还在持续。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与防护技术中心27日发布雷电**预警信号。

六、罕见暴风雪袭击辽宁、山东

简介

3月2-5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其中辽宁、山东等地出现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的暴风雪(雨)天气,渤海湾、莱州湾以及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遭受了近38年来最严重的温带风暴潮,威海、烟台、潍坊等地瞬时风力达到13级,海上最高潮位达3.21米。

暴风雪造成辽宁省许多城市交通瘫痪,中小学停课二天,蔬菜价格暴涨,120多万人受灾, 1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9.0亿元;山东省64.1万人受灾, 3人死亡,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9.6亿元。

进程

·3月3日16时至5日6时,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暴雪和特大暴雪天气过程,最大降雪量出现在鞍山市,为7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有些地方达1米多。

·3月4日凌晨,特大暴风雪袭向辽宁。到下午,沈阳市路面积雪已达一尺厚。

·3月4日至5日,上冻威海市遭遇罕见风暴潮袭击。

·3月4日、5日,特大风暴潮的袭击山东烟台。

·3月5日,沈阳市所有中小学生因暴风雪于停课一天。

·3月6日起沈阳交通逐步恢复正常。

·3月9日,辽宁中东部地区夜间迎来一场新的降水过程。

·3月10日中午,辽宁新一轮降水结束,交通未受过多影响。

七、江南、华南伏旱严重,数百万人饮水困难

简介

7月至8月上旬,江南、华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干旱发展迅猛。

湖南、江西、广东、广西4省(区)因旱共有151.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4.2万公顷,371.9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

各地纪实

·7月,广东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偏少七成,8月初,旱情迅速蔓延至韶关、梅州等全省十一个地市,造成三百三十多千公顷土地受旱,约六十一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截至7月30日,福州连续31天最高气温超过35℃,创下自1880年福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连续高温最长纪录,成为百年来最热的夏天。

·7月31日,中国中部省份江西正在遭遇五十余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旱情导致该省一百零六万人饮水困难。

·截至7月31日,湖南衡阳旱灾向特大干旱发展,26万人饮水困难。

·8月9日,广西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少雨天气,造成该市一百多万亩农作物受旱,数万人饮水困难,超过二万头的大牲畜饮水困难。

八、强台风“罗莎”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

简介

10月6日,第16号强台风“罗莎”路径异常,在台湾两次登陆后,7日在浙江省苍南县至福建省福鼎市一带沿海第三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有12级(风速33米/秒)。

受其影响,6-9日浙江东部和北部地区以及福建东北部降水量超过200毫米,8日杭州日雨量191.3毫米,舟山233.8毫米,均破历史最大日降水量记录。

“罗莎”影响期间,正值国庆黄金周,它带来的狂风暴雨使沿海部分地区尤其是浙江蒙受较大损失。其中,浙江灾情最为严重,经济损失达89.1亿元。

进程

·10月2日,今年第16号热带风暴KROSA(罗莎)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10月3日凌晨2时,“罗莎”已加强为台风。

·10月5日凌晨2点,16号强台风“罗莎”加强为超强台风。

·10月6日下午3点半前后“罗莎”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登陆时减弱为强台风,下午4点钟位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境内,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

·10月7日下午3点30分左右“罗莎”在浙江苍南和福建福鼎交界处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

·10月7日下午5点钟“罗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中心位于福建省福鼎境内,最大风力有11级,强度逐渐减弱。

·10月8日07时“罗莎”中心位于浙江平阳(北纬27.8度,东经120.5度),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已减弱为热带风暴,正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

·10月8日晚上11点钟“罗莎”停止编号,它对我国大陆影响基本结束。

九、城市暴雨影响严重

简介

夏季,我国城市暴雨灾害频发,重庆、济南、乌鲁木齐、郑州、北京、上海等多城市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内涝严重,交通严重受阻,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地纪实

·7月16-22日,重庆西部出现强降水过程,其中17日沙坪坝降水量达262.8毫米,突破1892年以来日雨量的极值。强降水致使全市742.2万人受灾,死亡55人、失踪7人,直接经济损失29.8亿元。

·7月18日,山东省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济南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突发的特大暴雨给济南市造成严重内涝,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范围的强降水致使山东省有9个市、25个县(市、区)受灾,死亡46人(其中济南死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7月30日下午至夜间,北京出现大到暴雨,并伴随雷电,北京市气象台30日11时20分、17时两次发出暴雨蓝色、雷电**预警,预警连发乃今夏首次。

·8月2日,特大暴雨光临郑州。7月以来,郑州频繁遭遇大暴雨袭击,天气变化反复无常。

·8月5日下午,上海北部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十、南方地区发生1951年来罕见的秋旱

简介

9月21日至11月27日,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其中贵州、湖南、江西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42.7毫米,约为常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为1951年以来次少值。长时间少雨,致使江南中部和西部及湖北东部、贵州东部、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西部等地发生严重干旱,其中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的干旱为近50多年来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