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元素神

2.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3.文心雕龙 物色 原文及翻译

延寿天气预报一周7天查询_延寿天气

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原文是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事下有司。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以为:“郅支及名王首更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春秋夹谷之会,优施笑君,孔子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宜县十日乃埋之。”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元素神

虽远必诛的意思是:即使离得再远也要诛杀。 ?

大汉时期 汉帝说过的一句话,意思侵犯我大汉的 虽然你侥幸认为自身在很远的地方我们没办法有效控制你的恶行,但是不管你哪里(只要你侵犯我们) 我们也要浇灭你,这句话霸气写出了大汉与匈奴势不两立的决心。全句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略强大汉帝国的人,就算无论相隔再远,逃的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扩展资料:

原文如下: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虽远必诛

?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中总结的:

十二祖巫:

蓐收:金之祖巫。

句芒:木之祖巫。

共工:水之祖巫。

祝融:火之祖巫。

天昊:风之祖巫。

玄冥:雨之祖巫。

强良:雷之祖巫。

翕兹:电之祖巫。

帝江:空间速度之祖巫。

烛九阴:时间之祖巫。

奢比尸:天气之祖巫。后土:土之祖巫。

以上这些人物皆引自《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自然之神

风神雨神:

《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在南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是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这个神叫不廷胡余。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个神人名叫因乎,南方人单称他为因,从南方吹来的风称作民,他处在大地的南极主管风起风停。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在大荒当中,有三座高山分别叫做鞠陵于天山、东极山、离瞀山,都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个神人名叫折丹,东方人单称他为折,从东方吹来的风称作俊,他就处在大地的东极主管风起风停。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埃及金字塔),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应龙:传说中的一种生有翅膀的龙。蚩尤:神话传说中的东方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能唤云呼雨。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风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的神。田祖:主管田地之神。

《大荒北经》“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魃]。”

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说的被黄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妭,同“魃”。魃:旱神。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大荒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山。应龙就住在这座山的最南端,因杀了神人蚩尤和神人夸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没了兴云布雨的应龙而使下界常常闹旱灾。下界的人们一遇天旱就装扮成应龙的样子求雨,就得到大雨。

《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吉神:对神的美称,即善神的意思。吉神泰逢主管这座山,他的形貌像人却长着虎一样的尾巴,喜欢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出入时都有闪光。泰逢这位吉神能兴起风云。

《中山经》“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木扁(匾),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左口右上西右下土。注释①■:食物塞住咽喉。”

神人天愚住在这里,所以这座山上时常刮起怪风下起怪雨。

《中山经》“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飘风:旋风,暴风。神仙计蒙形貌是人的身子而龙的头,常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一定有旋风急雨相伴随。

《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神仙于儿就住在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子却手握两条蛇,常常游玩于江水的深渊中,出没时都有闪光。

“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上艹下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海内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渚:水中的小洲。这里指海岛。禺京:就是上文所说的风神禺■。同一神人,一说是风神,一说是海神,大概因神话传说不同,或为一身而兼二职。

雷电之神

《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鼓:即鼓动,振作。据传这位雷神只要鼓动他的肚子就会响起雷声。雷泽中有一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雷。雷泽在吴地的西面。

《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雷兽:就是上文所说的雷神。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是青苍色的身子却没有犄角,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时就一定有大风大雨相伴随,它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它吼叫的声音如同雷响,名叫夔。黄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兽的骨头敲打这鼓,响声传到五百里以外,用来威震天下。

金神

《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蓐收:神话传说中的金神,样子是人面孔、虎爪子、白毛发,手执钺斧,管理太阳的降落。西方的蓐收神,左耳上有一条蛇,乘驾两条龙飞行。

《西山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那种气象浑圆,由天神红光所主管。

木神

《海内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苟芒:神话传说中的木神,是鸟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水神

《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上工下虫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朝阳谷,有一个神人叫做天吴,就是所谓的水伯。

《海内东经》“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海内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这是针对原画面上的图像而说的。据古史传说,王亥对有易族人奸*暴虐,有易族人愤恨而杀了他。王亥的继承者率兵为王亥报仇,残杀了许多有易族人,河伯同情有易族人,就帮助残存的有易族人悄悄逃走。有个国家叫因民国,那里的人姓勾,以黄米为食物。有个人叫王亥,他用两手抓着一只鸟,正在吃鸟的头。王亥把一群肥牛寄养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里。有易族人把王亥杀死,没收了那群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帮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出来,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国家,他们正在吃野兽肉,这个国家叫摇民国。另一种说法认为帝舜生了戏,戏的后代就是摇民。

《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冰夷:也叫冯夷、无夷,即河伯,传说中的水神。

《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禺彊:也叫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

《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火神

《海外南经》“南祝融(此人为南方之帝),兽身人面,乘两龙。”

祝融: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有芒山。有桂山。有摇扌换木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老童:即上文所说的神人耆童。传说帝颛顼娶于滕■氏,叫女禄,生下老童。祝融:传说是高辛氏火正,名叫吴回,号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吴回:即上文所说的火神祝融。也有说是祝融的弟弟,亦为火正之官。属于神话传说分歧。

夜神

《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

有叫的神人,手臂连在一起,在这旷野中为天帝守夜。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狭小的脸颊和赤红的肩膀,总共有十六个人。

日月之神

《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有个国家叫女和月母国。有一个神人名叫鹓,北方人称作鹓,从那里吹来的风称作犭炎,他就处在大地的东北角以便控制太阳和月亮,使不要交相错乱地出没,掌握它们升起落下时间的长短。

《海内西经》“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女蜗:神话传说女娲是一位以神女的身份做帝王的女神人,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内有七十次变化,她的肠子就化成这十位神人。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石夷,西方人单称他为夷,从北方吹来的风称作韦,他处在大地的西北角掌管太阳和月亮升起落下时间的长短。

《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白帝少昊:即少昊金天氏,传说中上古帝王帝挚的称号。磈氏:即白帝少昊。天神白帝少昊磈氏这个神,主要掌管太阳落下西山时光线射向东方的反影。

天地之神

《海内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巴拿马),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重:神话传说中掌管天上事物的官员南正。黎:神话传说中管理地下人类的官员火正。有一个神人,形状像人而没有臂膀,两只脚反转着连在头上,名叫嘘。帝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帝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举,又命令黎撑着地使劲朝下按。于是黎来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处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冬夏之神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样的面孔,蛇一样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烛阴即是烛龙。

海神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东南亚群岛)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禺京住在北海,禺豸虎住在东海,都是海神。

战争与和平

战神: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有一种人称作苗民。这地方有一个神,长着人的脑袋蛇的身子,身躯长长的像车辕,左边右边各长着一个脑袋,穿着紫色衣服,戴着红色帽子,名叫延维,人主得到它后加以奉飨祭祀,便可以称霸天下。

《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空焉,熊之空,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中山经》“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神仙耕父住在这座山里,常常在清泠渊畅游,出入时都有闪光,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要衰败。这座山还有九口钟,它们都应和霜的降落而鸣响。

和平:

《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有鸾鸟自由自在地歌唱,有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凤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顺”字,胸脯上的花纹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纹是“义”字,它一出现就会使天下和平。

文心雕龙 物色 原文及翻译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郅支之战。这场战役是西汉与匈奴首领郅支单于之间的决定胜负之战。

据传此战有可能是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塔拉斯河畔的塔拉兹附近发生的,而这个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到达的最西端之一。与此地相近的公元751年的著名战役怛罗斯战役也同样发生在同一区域。

前56年,匈奴内部并不和谐,握衍朐鞮单于不受人爱戴,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单于。

前54年,郅支单于先后击败了闰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但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郅支只得向西发展。

约公元44年,郅支单于与巴尔喀什湖畔的小国康居结成同盟,但很快争执导致发生战争,康居被杀,城池被毁。这座名为“郅支城”的城池耗费了500名劳工和两年的时间。

据推断,郅支城位于今塔拉兹附近。这些行为让西域诸国对郅支单于颇有怨言。

前36年,甘延寿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为其副手。

陈汤认为郅支单于想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匈奴帝国,应该先出击,将其打败。虽然甘延寿同意,但他坚持上奏朝廷。所以陈汤在甘延寿生病时,借机矫诏集结了大军。

甘延寿得知后,惊慌失措,但陈汤手持剑怒斥:“大众已经聚集,你竖子想要毁灭众人吗?”甘延寿只得同意,指派军队前往,然后上奏汉元帝请罪。

约40,000名汉朝和西域联军集结,分成了两路攻向郅支城。一路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前进,翻越葱岭,途经大宛;另一路由甘延寿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经过赤谷进入乌孙和康居。

在到达乌孙之前,陈汤率领的胡军击败康居副王抱阗率领的数千名康居骑兵,杀死了460人,救出了470名乌孙俘虏,并俘虏了多名康居贵族作为向导。

军队行至离郅支城30里的地方扎营,使匈奴派遣使者前来拜访,询问单于是否愿意臣服于汉朝。

甘延寿和陈汤回答说:“单于上书言居困厄,愿屈身在汉朝,但出行恐惊惶,所以我们前来接他的妻子,使其顺利过境。”

次日汉军到达离城3里之地,扎营布阵。匈奴派出数百步骑兵,摆出夹门鱼鳞阵,但被汉军驱回城中。

汉军随即将郅支城包围,并放火焚烧土城墙的木城墙。当日夜,数百名匈奴骑兵出城欲逃走,被汉军击杀。

郅支单于原本害怕康居人为汉朝做内应,准备逃走,但当他得知汉军为数众多时随即归还,笼城固守。

于是单于披甲在城楼上督战,数十名阏氏夫人用弓箭射击围城军队,汉军射中单于的鼻子,数名阏氏被杀。夜过半,汉军突破外层的木城,守城军队退入土城,此时万余名康居骑兵出现,分十余处趁夜袭击汉军,但作战不利。

天亮时分,四面燃起大火,汉军遂击鼓进军,康居兵撤退。汉军四面攻入土城,单于等百余人退入宫城,汉军纵火攻城,郅支单于在乱军中被杀。军候丞杜勋斩单于首,解救了先前被羁押的两名汉朝使节。

汉军在战役中斩首阏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人,145人被俘,超过1,000名匈奴军投降。汉军士兵被准许持有战利品,投降的匈奴士兵被分配给参与战役的15个小国。

甘延寿和陈汤战后上疏通报战事,奏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次年春天,甘延寿与陈汤持郅支单于首级回到长安谒见汉元帝。郅支的首级被挂在城墙上展示十日后付之一炬。郅支单于也是历史上唯一被汉军击杀的匈奴单于。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自然景色对作者的影响作用。刘勰从四时的变化必然影响于万物的一般道理,进而说明物色对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节也使作者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这种现象,刘勰提炼出一条基本原理:“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相当精辟地概括了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

第二部分论述怎样描写自然景物。必须对客观景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再进而结合物象的特点来思考和描写。刘勰从《诗经》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具体经验中,概括出“以少总多”的原则,认为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汉代辞赋创作中堆砌辞藻的不良倾向,刘勰提出了批评,要文学创作避免这种“繁而不珍”的罗列。

第三部分总结了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的新趋向,提出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结合物象,“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其次强调“善于适要”,能抓住物色的要点;再次是要继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最后强调“江山之助”,鼓励作者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府库中去吸取营养。

本篇是《文心雕龙》中写得比较精的一篇。除论述的形象生动外,还以鲜明的唯物观点,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情物关系、“以少总多”、“善于适要”和“江山之助”等重要问题。

(一)

春秋代序1,阴阳惨舒2;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盖阳气萌而玄驹步4,阴律凝而丹鸟羞5;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6,英华秀其清气7;物色相召,人谁获安8?是以献岁发春9,悦豫之情畅10;滔滔孟夏11,郁陶之心凝12;天高气清13,阴沈之志远14;霰雪无垠15,矜肃之虑深16。岁有其物,物有其容1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8。一叶且或迎意19,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译文〕

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

〔注释〕

1 代:更替。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2 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文选》卷二)阴:秋冬寒冷的时候。惨:不愉快。阳:春夏温暖的时候。舒:舒畅。

3 摇:动摇,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

4 萌:开始。玄驹:蚂蚁。步:走动。《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玄驹也者,蚁也。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引文据《四部丛刊》本,下同)贲(bēn奔阴):通奔。

5 阴律:指某几种乐律,代表秋天。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曾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都属于秋冬,这里只是借用阴律这个名称,来指阴冷的季节。丹鸟:萤火虫。羞:进食。《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其谓之鸟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羞也者,进也,不尽食也。”

6 珪(guī规)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玉器,这里泛指美玉。挺:挺拔。惠:即慧。

7 英华:美好的花。

8 安:安静:指没有受到感动。钟嵘《诗品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9 献岁:新的一年。献:进。发春:春气发扬。《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南征些。”

10 豫:安乐。

11 滔滔:阳气盛发的样子。孟:始。《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12 郁陶:忧闷。

13 天高气清:指秋天。《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14 阴沈:深沈。阴、沉,都是深。

15 霰(xiàn线):雪珠。垠(yín银):边界。《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16 矜(jīn今)肃:严肃。矜:庄,敬。

17 物有其容:《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

1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明诗》篇说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同旨。

19 迎:接,引申为感触。《淮南子·说山训》中曾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二)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而繁句也31。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

1 联:联系,联想。类:相近、相似的。

2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 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气:指事物的精神。图貌:描绘状貌。《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 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 属:连缀。声:指文章的音节。

7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 灼灼(zhuó浊):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 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标):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拟:模仿。

12 喈喈(jiē阶):众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tán谈)》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现。

13 喓喓(yāo腰):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韵:指虫鸣声。

14 皎(jiǎo矫):《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洁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 一言:一字。

16 参差(cēncī岑阴疵):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杏)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méng萌)》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 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 总:综合。

19 情貌:神情状貌。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 易:更改。夺:除去。

21 《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 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 重沓(chóngtà虫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写。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险的样子。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锐阳):草木叶垂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 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 诡(guǐ轨):不平常。势:文章的气势。瑰(guī规):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 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约:简练。

31 辞人:辞赋家。*:过分。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32 《雅》:指《诗经·小雅》。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 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 《骚》:这里泛指《楚辞》。

35 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 摛(chī吃):发布,引申为描写。

37 时见:适时出现。

(三)

自近代以来1,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2,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3;体物为妙4,功在密附5。故巧言切状6,如印之印泥7,不加雕削8,而曲写毫芥9。故能瞻言而见貌10,印字而知时也11。然物有恒姿12,而思无定检13;或率尔造极14,或精思愈疏15。且《诗》、《骚》所标16,并据要害17;故后进锐笔18,怯于争锋19。莫不因方以借巧20,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21,则虽旧弥新矣22。是以四序纷回23,而入兴贵闲24;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25;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26。古来辞人,异代接武27,莫不参伍以相变28,因革以为功29;物色尽而情有余者30,晓会通也31。若乃山林皋壤32,实文思之奥府33。略语则阙34,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35,抑亦江山之助乎36!

〔译文〕

晋宋以来,作品重视描写事物形貌的逼真。作者深入观察风物景色的神情,研究花草树木的状貌;吟咏景物从作者深远的情志出发,而描绘事物的诀窍就在于能密切地符合真相。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写得逼真,那就像在印泥上盖印一样,用不着过多的雕琢,而事物的本来面目便可完全无遗地描绘出来。这就使人能从作品的字句里看到景物的形貌,了解到不同的季节。但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样子,而作者构思却没有一定的法则;有的好像满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写得很好,有的却仔细思索还和所描写的景物相差很远。《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后来善写文章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却无不依照这种方法,学其巧妙,随着文章的气势而显示出奇特来。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规则;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要使文章写得景物有限而情味无穷,就必须把《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融会贯通起来。山水川原实在是文思的深厚府库;描写它的文字过简就会显得不够完备,过详又显得繁冗。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诗作赋的要领,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帮助吗?

〔注释〕

1 近代:指晋宋时期。

2 窥(kuī亏):探视。

3 志:指作者的情志。

4 体:体现,描写。

5 密附:指准确地描绘事物,和《比兴》篇要求的“以切至为贵”同理。附:接近。

6 切:切合。

7 印泥:古代封信用泥,上面盖印,和后来用的火漆相似。

8 雕削:雕刻,雕琢。

9 曲:曲折,细致。芥(jiè界):小草。

10 瞻:看。

11 印:当作“即”,就。时:指四时。

12 恒:经常的,有定的。

13 检:法式。《明诗》“诗有恒裁,思无定位”,和这里说的“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同理。

14 率尔:随便的样子。造极:达到理想的境地。

15 疏:远,指作者的思想和客观物象距离很大。

16 标:显出。

17 要害:重要之处,指事物的主要特征。

18 锐笔:指精于写作的人。

19 怯(qiè妾):懦弱,害怕。

20 方:方法,指过去的写作手法。

21 适要:抓住要点,和上面说的“据要害”意思相同。

22 旧:指常见的、前人多次写到过的事物。弥(mí迷):更加。新:新鲜,指同一事物能从新的角度或深度表现出新的特色。

23 四序:四季。纷回:复杂多变。回:运转。

24 兴:指写作的兴致。闲:法度。

25 析:分解,引申为抉择、运用。

26 晔晔(yè夜):美盛的样子。

27 接武:继迹。武:半步。

28 参伍:错杂。

29 因:沿袭。革:改变。

30 尽而有余:晋代作家张华曾称赞左思的作品“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晋书·左思传》)。

31 会通:指对传统精神的融会贯通。

32 皋(gāo高):水边地。

33 奥:深。府:藏聚财物之所。

34 阙(què却):缺。

35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诗人。洞:深。监:察。风、骚:泛指诗赋等作品。

36 抑:语首助词。

(四)

赞曰:山沓水匝1,树杂云合2。目既往还,心亦吐纳3。春日迟迟4,秋风飒飒5;情往似赠,兴来如答6。

〔译文〕

总之,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飒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

〔注释〕

1 匝(zā杂阴):围绕。

2 合:聚、会。

3 吐纳:指抒发。

4 春日迟迟:《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蘩祁祁。”孔颖达疏:“迟迟者,日长而暄之意,故为舒缓。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张衡《西京赋》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然则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春觉昼景之稍长,谓日行迟缓,故以迟迟言之。”

5 飒飒(sà萨):风声。

6 兴:指物色引起作者产生的创作兴致。纪昀评:“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这是网络版本最全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