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天气预警最新_广东中山天气预警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沿革
2.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
3.2022南昌元旦交通出行提示附施工路段及主要景区路线
4.大连市气象局发布大风蓝色预警[IV级/一般]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环境条件。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维护气候系统的均衡,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而描述大气及其相关圈层状态和特征的气象科学数据,不仅是气候系统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信息资源。开展科学数据共享不仅是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气象科学数据以其广泛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业务基础,被列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首批试点。下面简述近几年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
一、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的现状与业务支撑环境
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是历史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系统性最强的地球信息资源之一。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的多样性,尤其是拥有丰富的人文记录和自然记录并存这一独特条件,倍受国际学术界重视。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大气及其相关环境探测体系。包括常规地面、高空、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站和其它许多特种观测站网。另外,我们还在南极建立了中山和长城两个长期观测站。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两种业务卫星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弥补,可连续获取全天候、全球范围多种光谱的海量大气环境信息。依托FY-1、FY-2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国内功能最完备的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接收并保存了FY-1、NOAA、FY-2、GMS、METEOSAT、EOS等多种国内外气象卫星与地球环境监测卫星资料。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岸线和大江、大河、湖泊及内陆重要城市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其获取的数据不仅会显著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能力,而且在生态监测、航空保障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能力,我国沙尘暴监测系统在现有15个气象台站中布设土壤水分监测仪器,20个站布设波段太阳光度计,15个站布设大气热红外辐射仪,10个站布设大气能见度仪,15个站布设测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大气飘尘仪器,15个站布设气象梯度观测小塔,等等。对影响沙尘暴发生、发展的下垫面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和边界层参数以及气溶胶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的监测。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气象局拥有了大量且经初步规范化处理的气候系统观测数据.目前数据存量已经超过100TB。未来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环境卫星、新型自动观测站网等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的数据增量将超过200TB。
作为数据共享业务支撑环境,中国气象局拥有较完备的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气象通信系统(GTS)区域中心之一。投入业务运行的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简称9210)已经构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资料和产品实时收集、传输和分发体系;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管理和全球各国参加的全球气象通信系统网络实时地进行全球观测站网资料交换和数据产品的分发。
中国气象局应用巨型计算机系统对每天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国家北方高性能计算中心就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拥有国产神威、银河、曙光以及IBM、CRAY等巨型计算机,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设施保障。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建设和风云02批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可以为各类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提供高效的业务系统和海量存储环境支撑。
二、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展与运行机制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中国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气象合作以及气象资料和产品的交换。我们在1980年就加入了全球气象通信系统,每天有数万份的气象报告传输给世界各国,为全世界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业务科研提供服务。同时,根据WMO 40号决议精神,中国积极提供基本的长序列历史资料参加国际交换。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据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国内,中国气象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同城用户终端给总参、空司、民航、水利、海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传输气象资料。我们所接收到的气象卫星资料也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广播。
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作,通过网络、介质拷贝等多种形式为各领域用户提供公益性共享服务。为了配合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开展,不断增强共享服务能力,科技部下达了“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在数据资源整合集成、技术标准保障、共享服务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同时,中国气象局也整合内部资源,开通了“卫星资料共享服务网站”等服务平台。通过两年多建设,已经完成了地面、高空、海洋船舶、卫星遥感等13大类共68种数据集产品的研制工作,总数据量达到了740GB;整理研制了“气象科学数据分级分类规范”、“气象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实施细则”等一批急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案;初步建成了由一个主节点和8个分节点构成的分布式共享服务网络,网上可供下载数据总量超过了100GB,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联机检索和数据下载服务。
近3年来,中国气象局为公益性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离线与在线方式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据统计,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国家气象档案馆为科研、政府决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防等领域用户提供来访服务627人次,提供数据总量430GB;共享服务网站)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218个单位,在线下载数据量500GB以上。
为了保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共享开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共享试点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共享制度。
第一,站在国家高度,制定“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为数据共享开展提供政策性指南和执行依据。
开展共享,政策先行。中国气象局在共享试点筹备阶段,就非常重视部门政策的制定,依据《气象法》的法理原则并借鉴WMO有关数据交换政策,制定并颁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不仅使开展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为此项工作的迅速启动并能够持续规范开展下去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分级分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共享工作开展。
气象科学数据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基础差异很大,为了迅速开展公益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面向急需,立足实际,选择基础较好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实时卫星气象资料提供服务。同时全力组织新数据集的研制,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气象科学数据产品。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标准,建立业务化的运行机制
在开展共享服务中,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在共享启动之初,中国气象局就明确要求各级资料管理单位将开展共享服务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正常业务程序进行规范管理、考核评估,保证其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推进共享工作与气象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相衔接,构成科学合理、流畅的信息系统。
三、 进一步推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思路
虽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家和社会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需求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能够提供共享服务的还只是基础较好的部分常规要素和实时数据,气象科学数据整体效益还远没有充分发挥。要进一步深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开展,构筑整个领域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和持续稳定的运行机制,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科学数据共享,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气象部门发展计划,今后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扎实的努力。
1、 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不断增强共享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目前和今后几年,是气象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的时期,各种新型观探测仪器和设备将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一类是传统的气象要素与参数,通过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观测精度和时空密度得到大大提高;还有一类是新增的地-气、水-气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参数。这些数据不仅要在气象业务和科研中迅速应用,也应当通过规范化处理加工,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对其他领域和部门提供共享服务,以使国家投资效益最大程度发挥。加快推进省级高时空密度资料开发与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整体数据资源优势。这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历史资料抢救,为共享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
加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开展的本源。作好此项工作一是开展珍贵历史资料和卫星遥感存档资料拯救工作,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数据资源;二是加强古气候资料的整理与开发,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三是开展多源数据整合集成,开发地基与空基资料、常规与特种观测资料、大气与其他圈层资料相融合的综合分析产品;四是面向关键科学问题与热点区域,开展主题数据加工分析,形成一批综合性的数据集产品。
3、 以共享带动气候系统领域的资源整合与有效配制,构筑气候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在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数据共享的同时,将以气象行业数据融合和共享交换为突破口,构筑跨部门、多学科、涵盖气候系统领域的网络化、分布式资料共享体系,形成部门、领域、行业之间顺畅的数据信息交换和共用,从而带动气候系统领域各类探测系统的优化、规范和科学合理布局以及通信传输与数据管理平台资源的整合集成,使国家投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向前迈进。
4、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机制与氛围。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日益明显,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样,现代大气科学发展,越来越注重对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地震局、测绘局、民航总局和水利部等部门就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展了协作,也通过“局校合作”与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签署了包括数据资源共享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共同推进科学数据高效流动与低成本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本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原则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开展部门、院校、机构之间合作与共建,形成数据双向、多向流通机制,促进各自领域工作开展。气象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就非常密切,目前,中国气象局与140多个国家开展了气象科技合作和交往,与20余个国家签订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世界天气监测计划(WWW)、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国际计划。今后我们将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学数据开发与管理共享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数据资源引进与利用。
四、 几点建议
1、 加大支持科学数据共享力度,推动国家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要使科学数据真正开放、流动并在共享服务中充分发挥效益,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调度,加强规划和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气象、海洋、生物、医学等基础性、公益性特点显著的领域,建成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网);其次,需要加强历史数据和以往存留在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数据的拯救和整理工作以及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共享能力和在线服务能力,推动科学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
2、 参照全球气候观测计划,加快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进程,推动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雪圈中的各种过程,以及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国际科学界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参加国际GCOS计划,建立一套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对我国开展气候变化要素、气候灾害、气候状况的监测和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加快我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的研究和建设进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合推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计划实施,力争早日全面建设我国气候观测系统,实现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3、 尽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营造资料共享的新秩序。
打破信息壁垒,挖掘各部门数据资源,做好科学数据的收集、质量控制、资料存贮和管理、分级分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均需要国家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同时,数据共享服务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国际接轨的科学数据的分发和利用问题、涉密科学数据和资料的保护权限等问题,也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支持,以便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科学数据的最大效益,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需求服务。因此,应该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进程,从根本上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并保证其持续深入开展。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的宏观规划与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必将全面深入地向前迈进,气候系统资料共享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出处:《科学中国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沿革
5.8.1 技术准备
5.8.1.1 工作情况
2008 年度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在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开展,每日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和台风活动以及强降雨影响,2008 年加强并延续了预警预报值班。5月 13 日以后针对地震灾区加密了预报频次,由每日 1 次增加为 2 ~ 3 次,增加了 60 次。预警预报期也从 9 月 30 日延续到 10 月 4 日( 台风“海高斯”登陆) ,11 月 5 日又增加了 1次,增加了 6 天。
2008 年预警预报值班共 159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213 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94 次( 其中 4 级 93 次,5 级 1 次)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 94 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 176 次( 3 级以上) ,在国土资源部政府网上发布 94 次。
由于汶川地震区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破碎、余震不断、强降雨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加强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预报频次,适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从每日 1 次增加到每日 3 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晚上 7 点 30 分气象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同时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和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适当增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频次的工作流程为: 国家气象中心提出,经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后联合发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 强) 热带风暴后,若预测可能影响中国大陆,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便针对东南沿海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8.1.2 预警产品计算
( 1) 集成了两代预警模型
为了便于新旧预警模型并行使用、相互校验,提高预警预报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新的预警预报系统软件中将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集成在同一系统中( 图 5.35) 。
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 基于雨量站点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计算在雨量站点上完成,在雨量站点上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等级点。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 以剖分的网格( 10km ×10km) 为单位,在每个预警网格上计算预警产品值。
图 5.35 两代预警模型集成使用
( 2) 可采用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分为: 气象数据自动导入-预报产品计算两步进行,便于预警产品计算之前先完成下载雨量、数据导入、数据分布查看等操作( 图 5.36) 。一站式计算: 将数据导入、产品计算从头到尾一步完成,便于日常预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图 5.36 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5.8.1.3 数据管理
( 1) 雨量数据自动下载
当气象部门将前期实况雨量和次日的预报雨量上传到 FTP 地址上后,无论是一站式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方式,预报员使用预警软件时第一步就是直接从 FTP 上下载数据,下载完毕后自动提示,并直接导入软件系统参加计算。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 2) 数据自动备份
根据日常工作需求,软件实现在计算完成后,完成原始雨量数据的自动备份、预警产品结果的自动备份( 图 5.37) 。
图 5.37 数据自动备份
原始雨量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ain\0701\”
Copy ftp: / /129.179.10.68 / c-cma / a-forecast /0701 / 整个文件夹。
预警产品结果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esults\0701\”
Copy “data \ publish \ ”下的 3 个文件:
gt080701.doc; gt080701.txt; 080701.bmp; 080701.jpg;
Copy “data \ result \ ”下的 3 个文件 080701.w l; 080701.w p;
Copy “data \ station \080701.w t”
5.8.1.4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中,除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图 5.38,首先在图层管理栏内打开要查询的地质环境条件数据,然后使用“查看属性”来查看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 外,本次软件改进中主要增加了较强大的雨量数据的查询功能。
雨量查询功能主要是基于雨量站点的原始查询、统计查询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右键点击“站点查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点的信息,主要包括: 实况雨量、累计雨量、14 时雨量、条件查询 4 个选项卡。
图 5.38 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实况雨量: 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 24h 雨量值( 图 5.39) 。累计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累计雨量,系统设计为累计 7d 的雨量。
图 5.39 雨量查询窗口
14 时雨量: 查询结果是当前日期 8 时至 14 时的 6h 实况雨量、经过计算得到的当前日期 14 时至昨日 14 时的实况雨量。
条件查询: 主要是一些较复杂的定制查询功能和查询结果导出功能。可以通过选择站号、站名、起始日期、终止日期,进行不同时间段各个雨量站点的累计雨量查询( 图5.40) 。
图 5.40 条件查询
5.8.1.5 预警产品修正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自动完成后,预报员可根据经验或会商结果对预警产品进行修正。关于预警产品修正依据方面,增加了分省易发区图; 产品背景数据补充县界、县名以及地貌简图。
( 1) 增加了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图 5.41)
图 5.41 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 2) 修正了产品背景数据( 图 5.42,图 5.43)
图 5.42 中国地貌底图
图 5.43 预警区县界县名
5.8.1.6 软件界面与显示
软件界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层显示标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 不同预警等级的颜色也给出相应的颜色显示标准。
( 1) 软件界面
从每日预警值班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预警软件界面,图层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 图 5.44) 。
图 5.44 完善后的软件界面
( 2) 图层显示标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关于当日 8 点、14 点雨量显示的相关约定根据雨量大小( 子图号均为 34) ( 图 5.45) :
图 5.45 8 点实况雨量显示标准化
≥250mm: 深红色( 253) ,RGB 为 151 31 23;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60;
100 ~ 250mm: 粉红色( 183) ,RG B 为 255 0 191;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50;
50 ~ 100mm: 蓝色( 5) ,RG B 为 0 0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40;
25 ~ 50mm: 浅蓝色( 19) ,RG B 为 135 135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30;
10 ~ 25mm: 绿色( 90) ,RG B 为 0 17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20;
< 10mm: 浅绿色( 7) ,RG B 为 0 25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10。
( 3)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 RGB,图 5.46)
图 5.46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5.8.1.7 矢量化网上发布
将发布的预警产品格式改为矢量化格式,从而实现预警产品查询的方便快捷和精确定位( 可直接查询到县级行政区域) ( 图 5.47) 。根据需要可实现雨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查询; 同时,能够满足每日多次预警产品的发布需求。
图 5.47 改进的矢量化网上发布及放大后效果
5.8.2 5 级地质灾害警报区
2008 年汛期,共发布了 1 次 5 级预警预报信息。我们对这次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5.8.2.1 5 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08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收到中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 未来 24 小时( 7 月 20 日 20: 00 ~7 月 21 日 20: 00) 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有暴雨( 50mm)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东南局部有大暴雨( 100mm) 。
针对气象局降雨预报和预测暴雨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经过与被预警区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单位和气象局会商,我们发布了如下预警预报信息: 今日 20: 00 至明日 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3 级)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或很大( 4 ~5 级) ( 图 5.48) 。
图 5.48 7 月 20 日降雨预报等值线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
5.8.2.2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四川、甘肃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获得反馈信息,7 月 20 日晚至 7 月 22 日期间,四川省东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47 处; 甘肃省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8 处。
四川省 7 月 20 ~22 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和中南部。在地质环境分区上分别属于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 以剥蚀构造地形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海拔 700 ~1700m,间以石灰岩槽状谷地或山间小盆地,山间盆地一般海拔 300 ~500m,相对高差 100m 左右。地形坡度 30° ~35°,背斜山地区较陡。侏罗系分布最广( 达 80%以上) 。地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软硬相间的岩体主要组合。构造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狭长不对称箱状背斜组成,断裂少见。区域地壳属间歇性面状抬升,地壳活动较强。区域最大地震震级为 5.75 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以高中山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增,海拔 1000 ~3700m,切割深度 500 ~1000m,地形坡度15° ~40°,山坡上缓下陡,山顶圆缓,沟谷狭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变质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等。软硬相间的岩体组合,类型较多,岩层较破碎。构造以南北向的褶皱、断裂为主,兼有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地层错落,岩层破碎,地壳活动较强,地震烈度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发育。
甘肃省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该地区属西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2500 ~4500m,地形强烈切割,水文网发育,相对高差 1000 ~2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碎屑岩类和黄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600mm,7 ~ 9 月 3 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5% ,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达 30% ~ 46% 。属于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极高发育地区。
5.8.2.3 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7 月 20 日对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布了 4 ~ 5 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 月 21 ~22 日,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实际发生区在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预报是准确的,四川北部没有报准的原因是实际降雨发生了偏移。20 日预报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而实际暴雨中心却落在了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 图 5.49) 。
5.8.3 2008 年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本章选取 2008 年 7 月和 8 月的预报情况进行分析。
5.8.3.1 成功预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预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预报区,则按实际预报区个数计算,3 级、4 级和 5 级区共同参与计算。采用第 3 章 3.7 节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
图 5.49 7 月 21 日预报降雨、实际降雨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对比
表 5.11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列出 7 月共发布 93 个预报区,有 30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32.26% 。8 月共发布 64 个预报区,有 14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 21.88% 。每日预报准确率的变化从 0 ~100%均有,显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准确情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与降雨量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预报准确率较低。遇到大范围强降雨出现时,预报准确率会有所提高。
5.8.3.2 空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空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空报区,则按实际个数计算,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空报率和准确率之和为 1。采用第 3 章 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表 5.12) 。
表 5.12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根据表 5.12 空报率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 67.74%,8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78.12% ,空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预报降雨与实际降雨偏差较大所致。
表 5.13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2008 年 7 月 20 日预报降雨和实际降雨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预报 100mm 的地区,其中一个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个区中最大降雨量仅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离预报区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为 73mm,与预报 100mm 相差 27mm( 图 5.50) 。
图 5.50 7 月 20 日预报雨量与实际雨量对比图
5.8.3.3 漏报情况分析
采用第 3 章 3.7 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表 5.13) 。
根据表 5.13 显示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 66.87% ,8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86.54% ,漏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预报是针对比较大的云团或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于局地暴雨等天气情况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较低。
5.8.4 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
将汛期( 5 ~9 月) 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叠加( 图 5.51) 。
显示暴雨日数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湖北东部等地。图 5.52 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灾害点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暴雨日数在 3 ~5 日之间,而在暴雨日数 >10 日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并不是最大的,即总体上,暴雨日数分布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对应关系不好。
图 5.51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5.52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5.8.5 强降水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 年汛期( 5 ~ 9 月) 全国共有 8 次强降水过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1)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
2008 年 5 月 25 ~ 31 日,华南大部,特别是广西、贵州、广东局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 50 ~200mm。在全国多个省份引发了 365 处重大地质灾害。其中: 湖南 206处,广西 32 处,贵州 17 处等( 图 5.53) 。
图 5.53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4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均较大,特别是过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更为集中,密度达7.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为150~200mm的区域,覆盖了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密度也较大,达2.8处/100km2。从全国统计来看,5月25~31日88.8%的地质灾害点位于累积雨量50~100mm范围内,全国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本次强降水过程引发的。
图5.54 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2)2008年6月6~1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国的华南大部,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出现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200~800mm。全国多个省份596处灾害点。其中:江西147处,广西126处,湖南88处,广东55处,浙江33处,云南23处等(图5.55)。
图5.55 2008年6月6日~19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6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全国灾害点总数的70.5%。过程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基本覆盖了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地质灾害点密度为4.6~6.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覆盖了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点密度为6.4处/100km2。可见,本次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控制。
图5.56 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3)2008年7月6~10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6~10日,华南大部、贵州东部、江南中西部、江汉东部、江淮西部、黄淮中东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现了贯穿南北的强降水过程,全国多个省份共76处重大灾害点,其中:广东13处,湖北13处,安徽9处,广西2处等。
从图5.57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随着过程降水量增大,地质灾害点密度明显呈现增多趋势,特别是过程降水量介于100~300mm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点密度为0.8处/100km2;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围内,也有大量灾害点分布。可见,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布广泛,除降水中心灾害点个数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围内仍有很多灾害点分布。
图5.57 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4)2008年7月20~24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50~200mm。在多处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图5.58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主要介于100~150mm之间,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在过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反倒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见山区或者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强降水过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强降水过程落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时,地质灾害才会大量发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苏局地出现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的东北局部(>300mm),无灾害点发生;次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南部,为灾害多发区,引发灾害10处。
图5.58 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从图5.59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灾害点主要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300mm的区域。在10~100mm覆盖的其他区域,有一些灾害点零星分布。
图5.59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6)2008年8月13~1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13~17日,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区超过200mm。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引发大量灾害。其中湖南27处,湖北14处,四川12处,贵州6处,陕西3处,重庆2处。
从图5.60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落于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位于湖南西北局部地区,降水强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历史同期记录],引发了大量的群发地质灾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两天累计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发了7处,重庆引发了4处地质灾害。
从图5.61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两日累积雨量基本都达到暴雨级别,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图5.60 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1 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8)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北川县连续5d出现暴雨;彭山和新都2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地震灾区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重大灾害点达40处(图5.62)。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区域位于100~200mm降水量区域,其次为50~100mm区域。
从图5.63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200mm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带。
5.8.6 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带来了丰富强降水,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
(1)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
6号热带风暴“风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广东、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从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间时,灾害点分布较多,特别是100~200mm、300~400mm过程降水量时,灾害点密度分别达到了1.2处/100km2和1.6处/100km2。而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灾害少发(图5.64)。本时段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于台风带来的集中降水引发的。
图5.62 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63 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4 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2)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
7号热带风暴“海鸥”7月1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8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再次登陆。受其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在广东、福建两省引发了7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灾害(图5.65)。
图5.65 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本次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面积较小,灾害点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区域。
(3)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湾省花莲登陆,同日22时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受其影响,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长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现8~10级大风,局部达14级。在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引发了35处群发型地质灾害。
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地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无灾害点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南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集中,地质背景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图5.66)。
图5.66 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4)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并于7日下午在广西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受其影响,华南大部以及云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超过400mm。引发130处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过程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局部区域,地质灾害低发。而降水量50~100mm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等灾害多发区,灾害点密度达1.4处/100km2(图5.67)。
图5.67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
强台风“森拉克”于9月14日凌晨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48m/s)。“森拉克”具有发展快、强度强,移动慢、路径异常,正面袭击台湾,影响台湾和东海时间长等特点,降水集中在福建东北沿海、浙江东南沿海局部,无典型的台风引发灾害报告(图5.68)。
图5.68 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6)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
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晨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48m/s)。“黑格比”带来的强降水过程与强热带风暴“北冕”相似,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介于100~200mm之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图5.69)。
图5.69 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8.7 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间预报准确率核算,前者约为40%,后者约为27%,但后者预警面积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大大减少了预警区域,等于减少了防灾相应成本。
采用两套系统以2008年5月1~15日实际预警情况开展了对比分析(表5.14)。
表5.14 2008年汛期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结论是,第二代预警系统在继承第一代系统临界雨量判别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在预警准确度、精细度等多个方面有较大改进。
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
创立前身 1921年,竺可桢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地学系,设立气象组(专业)。
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地理学系气象专业。(备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国立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1944年,设立气象学系。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设立气象学系。(备注: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肩负使命 1953年9月3日,涂长望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作出建院决定。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目前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义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0年1月14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了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1993年,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承担世界各国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
2000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南京气象学院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模式,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
2002年3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举办公有民办滨江学院。
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2007年,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年8月29日下午,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南昌元旦交通出行提示附施工路段及主要景区路线
2007年深圳市气候公报;摘要;2007年深圳市气候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偏少;平;1气温偏高;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气温为23.5oC,比多年;2007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2007年深圳年平均气温分布图;2降水偏少;2007年深圳市降雨量为1581.5毫米,比多年;2007年降水量大致呈西少东多分布,南山区和宝安;2007年深圳市年降雨
2007年深圳市气候公报
摘要
2007年深圳市气候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偏少;平均气温偏高; 日照时数持平;湿度历史最低气象灾害呈现三少两多一强的特点:台风影响少强度弱,秋冬雨水少干旱重,暴雨天数少雨强大,炎热天数多高温少,灰霾天数多等级轻,局地雷暴强灾情现 一基本气候状况
1气温偏高
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气温为23.5oC,比多年平均气温偏高1oC,较去年上升0.1oC,是自1987年以来连续偏暖的第21个年份其中2,3,7,12月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2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9.5oC,比历史同期异常偏高4oC,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12月平均气温19oC ,为历史第二高值;7月份平均气温29.7 oC,仅次于2003年的30.2 oC,为历史第二高值仅4月份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1.0 oC,其它各月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持平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7.1oC,比历年平均最高气温偏高0.5oC;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4oC,比历年平均最低气温偏高0.8oC2007年夏季共有221天,入夏时间为3月24日,刷新了最早入夏的历史纪录10月31日开始进入秋季,正常略偏晚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35.4 oC,出现在8月8日;高温(35 oC)天数1天;极端最低气温8.9 oC,出现在1月8日
2007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宝安南山福田西部龙岗西部以及罗湖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23-24 oC之间,其余地区在22-23 oC之间,东西差异在1oC左右
2007年深圳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2降水偏少
2007年深圳市降雨量为1581.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9.6%,属降水偏少年份,是近10年的第二低值降雨时段分布不均,其中58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6%,6月偏多约60%其余月份均不同程度的偏少第一季度累计雨量只有57.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近6成开汛时间为4月24日,比平均入汛时间略偏晚汛期(4-9)累计雨量1467.9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2.8%,比历史同期偏少11.3%,,其中7月份偏少56%,9月份偏少75%进入10月后降雨急剧减少,10-12月累计降雨量为55.7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约67%年降雨日数为118天,比历史同期平均偏少22天;年内最大日雨量为137.7毫米,出现在6月10日
2007年降水量大致呈西少东多分布,南山区和宝安西部以及罗湖东部和龙岗中东部地区年降雨量少于1400毫米,其余地区雨量大多在1400-1600毫米之间,其中龙岗北部和大鹏半岛东部有两个雨量中心,年累计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
2007年深圳市年降雨量分布图
3日照持平
2007年深圳市年日照时数为1937.1小时,与多年平均略多7.3小时,较去年增加了312个小时25711月的日照时数均比历史同期偏多,尤其7月份日照时数达到294.7小时,比历史同期偏多74.7小时,为历史第二高值1,4,6月日照时数与历史同期基本持平其余月份较历史同期偏少
4湿度最低
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仅有70%,与2005年最小相对湿度持平,为历史最小平均相对湿度记录全年各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均较历史同期偏低其中1月29日和2月2日最小相对湿度为11%和13%,分别打破历史同期的最低记录5月和9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4%和67%,均与历史该月的最低值持平
5其他数据
(1)风向频率
2007年深圳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风,风向频率为16.7%,平均风速2.4米/秒,其次为东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出现频率分别为13.7%和12.7%,西南风频率为11.5%,平均风速为3.1米/秒
2007年风频率玫瑰图(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2)能见度
2007年年平均能见度为13.4公里,与2002年持平,是近7年能见度最好的一年汛期能见度明显好于秋冬季节,其中能见度最好的67月份月平均能见度均超过20公里,而11012月平均能见度低于10公里
2007年1-12月平均能见度
2001-2007年平均能见度
二 2007年气象灾害概述
2007年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偏少,影响程度偏弱,影响较明显的有帕布圣帕和范斯高;暴雨日数6天,大暴雨日数1天,比多年平均值(9.3天)偏少;雷暴日数69天,与多年平均值(68.4天)持平;高温炎热少,全年只有1天超过35oC的高温记录,但7月份出现持续的炎热天气,中暑事件多发;全年霾日达到231天,刷新历史纪录,但是严重灰霾较少,年平均能见度较前几年有所好转
1热带气旋
2007年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个数与常年相比数量偏少,强度偏弱,影响时间偏晚,有1个热带气旋直接影响我市,另外有2个热带气旋对深圳有间接影响,但这3个热带气旋均没有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对深圳有较明显影响的热带气旋分别为8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出现的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8月中旬末的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和9月下旬初的0714号热带风暴范斯高
2007年影响深圳市热带气旋路径图
2暴雨
4月24日首场暴雨出现,标志着深圳2007年的汛期开始此后在5月20日6月14日7月16日8月14日6月7日分别出现了5次暴雨过程,6月10日出现一次大暴雨过程,年暴雨日数共计7天,比多年平均值偏少,暴雨终日(8月14日)出现早,仅晚于1956年和1963年
3雷暴
2007年我市雷暴日数为69天,与多年平均值持平今年的雷暴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出现,其中6月和8月雷暴日数最多,均为20天雷暴结束时间早,雷暴初日(4月2日)和终日(9月5日)间隔只有157天,刷新了历史最短时间间隔的纪录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年共发生雷击事件52起,2人因遭雷击身亡 4高温
2007年高温日数少,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全年只有一天超过35oC的高温记录8月8日受强热带风暴帕布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竹子林记录到35.4度的最高气温,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5寒冷
2007年平均气温偏高,1-3月冷空气活动少,只出现5天最低气温低于10oC的寒冷天气,极端最低气温
8.9oC,出现在1月8日
3月上旬,有一次强冷空气过程,3月5日到7日的48小时降温幅度达到10.3 oC,过程最低气温9oC,是2006年冬到2007年春季降温幅度最大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
6大雾
2007年深圳出现大雾天气2天,比多年平均值(4.8天)偏少大雾出现在3月25日和12月19日,能见度最低时分别为600米和800米
7灰霾
2007年我市出现灰霾天气231天,为历史第一高值,比历史第二高值的2004年多55天9月14-19日,深圳出现较严重的灰霾天气,持续6天能见度都在3-5公里左右,最小能见度只有1.5公里
三 2007年影响深圳主要气象灾害事件
1强热带风暴帕布路径曲折风雨影响大
今年第7号热带风暴帕布于8月6日在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后,沿广东沿海移动,强度多变,路径迂回曲折,历时5天后,先后在香港中山登陆,进入江门境内后减弱消失帕布前期给深圳带来高温,后期风雨明显8月8日受帕布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竹子林记录到35.4 oC的最高气温,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记录8日夜间-11日,每天均有地方记录到5-6级的平均风,8级以上的瞬时阵风,其中南山记录到最大瞬时阵风8级(18米/秒),盐田记录到11级(29.0米/秒)的瞬时大风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9-11日三天的累计雨量为112.9毫米全市过程累计雨量普遍达到60-100毫米,超过100毫米的地区在石夏农科世界之窗蛇口等地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坝岗,达到142毫米
2超强台风圣帕带来雷雨大风和强降水
于8月13日在西太平洋东部洋面上生成的超强台风圣帕先袭台湾,后登福建,先后给深圳带来高温强对流和降雨天气8月18日受圣帕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最高气温普遍在35oC以上18日晚受圣帕外围快速移动的强雷暴云团影响,我市自北向南出现了强雷暴和瞬时大风天气,部分地区瞬时阵风8-10级2022日受圣帕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影响,我市均出现了较强的降水,部分
地区有强雷暴和强降水出现20日累计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西部小到中雨,东部大到暴雨,大鹏岭下南澳龙岐为大暴雨,全市最大雨量出现在岭下站,为173毫米
3首场暴雨引发多处水浸
4月24日8-11时,受高空槽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我市出现2007年首场暴雨,并伴有雷暴,最大小时雨量为61毫米/小时,出现在石岩水库站,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雨量68.4毫米,光明站的日雨量达到107.7毫米,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雷雨和6-8级瞬时大风受强降水影响南山区多个片区和宝安区西乡沙井松岗多处出现水浸,水深40-60厘米,南山区的一甲村和粤海门村水淹1米多平湖良安田几十亩蔬菜基地全部被水淹宝安区龙华街道清湖社区清湖河河水上涨4米,冲毁护堤,清湖桥封闭抢修;同时洪水又冲跨离清湖桥200远的电缆基塔,13条供电线路受影响
45月18日雷雨大风造成多起事故
5月18日深圳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出现强雷雨和短时大风天气西部大部地区小时雨量超过20毫米,最大雨强在龙华站57.1毫米/小时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龙岗坪山坪地平均风达到5-6级,瞬时阵风8-9级,其中坪山顺时阵风达到23.7米/秒(9级)由于降雨强度大,导致全市不少地方出现积水现象,尤其宝安最为严重,龙岗也有多家商铺被淹受损;宝安流塘路一带,很多车陷在水里熄火,造成交通瘫痪;西乡107国道,出现严重塞车;机场方面18日共有117个航班延误宝安区福永街道107国道旁的博皇家私城遭受雷雨大风袭击,3万平方米的家私城有三处被大风掀起顶盖并发生坍塌,坍塌面积2500平方米,并造成5人受伤,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财产损失约100万元另外,强风掀起的钢架天棚被卷至250米外加油站处,两辆小车和一辆人货车被砸坏被大风刮起的钢梁还把停在博皇家具城旁的广安加油站的大巴前门捅穿,导致前门变形凹陷此外18日的雷雨大风还造成距离龙大高速入口约1公里处和燕南路诚众艺术馆门口的两棵大树倒下18日受强雷**响,石岩电视台发生大面积停电故障大浪街道办农胜市场1人被雷击死高速公路石岩收费站遭受严重的雷电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5高考大暴雨引发内涝和山体滑坡
6月7-10日,在高空槽西南低压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深圳出现持续强降水和强雷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雨量集中,同时伴有雷暴7日全市有21个自动站降雨量超过50毫米,龙岐岭下和南澳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南澳站最大小时雨量达到47.2毫米/小时10日全市绝大部分自动站出现50毫米以上的降水,其中有34个自动站记录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最大降雨记录出现在深圳水库站,为166.6毫米最大小时雨量出现在东角头,为90.2毫米/小时南山蛇口记录到18米/秒的瞬时大风7-10日,深圳全市的累计雨量达到100-260毫米
6月7日-10日累计雨量(毫米)
6月7-10日的暴雨造成我市20多处不同程度的内涝和积水,灾情主要出现在南山罗湖两区其中南头和蛇口湾的情况最为严重南山蛇口海上世界4000多平方米的下层广场积水达3-4米南头中山南路的积水达1米,100多名周围居民疏散另外宝安区宝民一路的地下商场积水,大部分货物被水淹据市三防部门统计,此次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达2000万元6月7-10日的暴雨还造成南山荔山工业区罗湖清水河玉龙新村和梧桐路大望村等8处发生山体滑坡,有1人受伤强降雨天气造成坂田街道和南山蛇口半山区附近有2处公路坍塌铁路方面,梅州地区的畲汕漳龙铁路多处出现坍塌险情而被迫中断,导致深圳汕头等多趟途经粤东的列车停运7日和10日的暴雨和雷暴天气还造成一百多架飞机延误
63月25日大雾天气造成高速公路封闭
3月25日早晨深圳出现大雾,国家气候观象台最小能见度记录为600米,气象台发出2007年首个大雾**预警信号因深汕高速公路惠盐高速公路均出现大雾,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深汕高速公路深圳段双向封闭五小时,惠盐高速全程双向封闭两小时盐田港港区因能见度低于100米,盐田港上午9-11时期间暂时停止作业
77月高温中暑事件多发
7月以来,我市出现了持续高温炎热天气,日平均气温高于29度的持续天数高达21天,仅次于2003年的23天位居历史同期第二高值;7月的平均气温高达29.7度,亦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虽然竹子林国家气候观象台没有记录到35oC以上的气温,但7月共有22天有区域自动气象站记录到35oC以上的高温7月14日梧桐村测站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7.6度经深圳120急救中心统计,7月份120急救中心共救治中暑人员71人,有1人因中暑引发心脏病死亡
7月7-27日平均气温(oC)
89月中旬出现连续严重灰霾天气
受热带气旋百合和韦帕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9月14日到19日深圳大部分时间的能见度都在3-5公里左右,出现较严重的灰霾天气16日早晨最小能见度只有1.5公里,深圳气象台在16日10时00分发布了灰霾**预警信号在此期间宝安南山福田龙岗都有轻微污染的记录,其中宝安区15-17日以及19日都出现了轻微污染
9秋冬季节旱情严重
由于今年我市降水平均偏少近2成,尤其自9月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2%,自9月25日起到12月31日已出现持续99天的中度秋冬连旱尤其以自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由于降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等原因,龙华观澜碧岭等地一度供水紧张
四 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与环境空气质量2007年气候条件对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2007年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为159天,比2006年少1天;出现轻微污染的天数4天,比2006年少2天其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在20天以上的月份主要在夏季的678月,其中整个7月份的空气质量等级。
大连市气象局发布大风蓝色预警[IV级/一般]
马上就要迎来元旦假期了,南昌发布了最新的元旦假期交通出行指南,其中有元旦假期预计高峰期、施工路段、南昌主要景区的一些线路及停车场、事故多发路段等交通出行提示,详情请看下文。
1、合理规划文明出行元旦期间,受各区商家打折促销活动和市民出门购物、聚会聚餐、跨年等活动影响,南昌中心城区的中山路、八一大道,红谷滩的融创茂、万达广场、山姆会员店、铜锣湾、万科时代广场,朝阳新城的西湖万达周边、青山湖的北京东路梦时代、华润万象汇和各商业繁华地区将出现车流、人流增多的情况。12月31日晚高峰,车辆出行较多,晚高峰时间将较平时延长。
南昌交警建议,元旦期间驾车出行提前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绕行路线,遇有交通滞留时要按序排队通行,切勿随意停车,避免加剧道路的拥堵,同时,行车过程中请保持安全车距,切勿争道抢行、随意变道,如果发生轻微交通事故,请及时拍照取证后报警,迅速撤离事故现场,确保道路畅通。
2、交通运行研判根据近年元旦历史交通运行状况、天气情况、交通大数据,预计12月31日我市下班晚高峰、学校放学高峰、聚会逛街、旅游出行的车流将交织叠加,机动车在途量将大幅攀升,加之部分景点、商圈会举办跨年活动,元旦节前的12月31日(星期五)晚高峰为16:00-21:00,秋水广场、摩天轮、融创茂等地因市民户外跨年,预计元旦0时左右会出现短暂出行高峰。
元旦的出行高峰预计为1月1日上午9:00--11:00的出城高峰,1月3日的返程高峰为16:00--21:00。
南昌交警提醒广大市民,请提前做好出行规划,尽量错开出行高峰时段和路段。
3、施工路段要避开1、东湖区:沿江北大道(八一大桥至二七北路口)道路施工,沿江北大道豫章路口至八一桥方向(北向南)只有一股车道通行,八一大桥至二七北路口(南向北)二股车道通行,车辆通行缓慢;八一大道福州路口地下通道恢复施工,广场北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单向通行调整为北向南通行;青山南路沿线地铁施工,影响车辆双向通行,尤其是青山南路赣桥南路口,只允许机动车南向北通行。
2、西湖区:旧城改造拆迁区域:前进路及周边、十字街及周边、南浦路(象山南路-船山路)封闭施工,洛阳路及周边等;桃花南路封闭改造施工。
3、青山湖区:南京东路与青山湖北大道有少部分施工围挡。
4、青云谱区:洪都南大道(新溪桥路口至青云谱交警大队门口段)、新溪桥路(洪都南大道至新溪桥路洪都8区76栋之间路段)、京山新街、施尧路江铃西四路口、三店西路迎宾大道口、金鹰路亿盛门口、博览路强五路口、新溪桥路(博文路至城南大道段)、博览路新溪桥路口、博览路益民路口、宝路昌南园三路口、航空路新深农六号门铁道口、新深农11号门生猪批发市场门口、博学路口、博泰生命树门口、城南大道益民路口等路口路段有围挡施工。
5、经开区:105国道经开往乐化方向G316K697+260处占道施工。
6、南昌县:迎宾大道、莲西路、桃新大道、澄湖北路东延、农贸路部分路段、向塘镇向化桥半封闭施工;银良北路铁路桥封闭施工。
4、前方高能预警根据往年元旦期间的事故情况来分析,城区快速路、高架桥等车速较快、流量较大的主要通道机动车的追尾、剐蹭事故较多,对交通影响较大,城郊、县城国省道、县乡村道临水临崖路段危险隐患大,请大家务必谨慎驾驶、安全第一。东湖区:赣江大桥上下桥处。经开区:志敏大道江西农业大学门口段。南昌县:莲塘大道与莲武路转盘交界处、105国道八二八度假酒店路段、莲塔公路南邓村路段、星城大道与京东路口、广三公路吴石村路段。新建区:溪霞镇石咀村施家自然村路段。
5、主要景区线路、停车提醒南昌八一广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八一广场周边因人车流量较大,且停车泊位不足,易出现车辆排队情况。车辆可停放于江西省展览中心停车场、丽华购物广场停车场、江西长运停车场、万达购物广场地下停车场及广场南路沿线停车场内。
中山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前往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车辆可停放于八一起义纪念馆停车场、丁家巷临时免费停车场、百花洲横街临时免费停车场、百盛购物广场地下停车场、天虹商场停车场等处。
滕王阁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节日期间,前往滕王阁景区的旅游车流集中,叠山路半幅围挡施工,叠山路、榕门路车行缓慢。车辆可停放在滕王阁停车场内。
南昌绳金塔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从站前西路、前进路、十字街通行。车辆可停放于绳金塔景区停车场、古玩城停车场、锦峰酒店地下停车场、三星大厦地下停车场。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从中山路、孺子路、船山路等道路通行,其中中山路中午开始车流人流量较大,请避开。车辆可停放于万寿宫文化街区停车场内(街区共有3个停车场,分别位于下图的①号出入口、②号入口和③号出口)。
南昌市动物园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节日期间南昌市动物园的旅游人数会大量增加,停车等问题较为凸显,请广大市民按照交警提示停放车辆,保障节日游玩顺畅。
南昌市花博园、梅湖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花博园和梅湖景区的人流量车流量有可能会增大,南面车辆建议从迎宾大道、岱山东路进入景区;北面车辆建议绕行施尧路、昌南大道、迎宾大道、焕章东路进入景区,返回可选择青云谱南路、青云谱北路通行。
瑶湖郊野公园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节日期间游客流量将剧增,预计高峰时段集中在10时至17时,周边易堵节点为瑶湖大桥至麻丘立交匝道口和紫阳大道。为方便自驾车辆停放,围绕公园划定了3个车辆停放区,分别为郊野公园对面新月停车场、绿地未来城停车场、奥体中心停车场,市民可选择就近停放。
梅岭景区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梅岭景区道路坡陡、弯急、车多,景区驾车请靠右行驶,遇前方拥堵请耐心等待,依次通行,切勿强行越线超车,严禁弯道超车,下山路时切忌空挡滑行,请勿在景区道路上停车观景拍照,景区道路严禁停车。前往磨盘山公园游玩的游客可将车辆停至磨盘山公园停车场或附近道路泊位内,步行至公园,高峰期尽量避开八面山路,可以选择双马石路、招贤大道、蟠峰街等路绕行。前往月亮湾的游客建议将车辆停于桃园停车场,并步行10分钟进入景点。前往乌井路的游客请将车辆停至老一小停车场、琴源山庄停车场或乌井水库停车场,道路上严禁停车。前往铜源峡的道路弯急路窄,驾驶员请勿乱停车,建议错峰出行或将车辆停至萧峰路口停车场,乘坐接驳车进出景区。
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
线路及周边停车场:南昌公交公司666路、137路前往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请大家乘车前往。
6、安全出行提示元旦期间,南昌交警将增派警力,全员上路,加大力度查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在餐饮、集中区域,实行定点检查和巡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整治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文明驾驶,酒后不驾车、按灯行驶、按道行车、按位停车。
1、出行前,请提前了解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做好车辆保养,合理选择出行线路和时间,错峰出行,避免耽误时间和行程。
2、注意雨天行车安全。雨天道路湿滑,能见度较低,轮胎附着系数下降,制动距离延长。交警提示:行车时应保持可控车速,谨慎驾驶,安全出行。
3、在快速路行驶时,要保持安全车距,切莫超速,严禁违法占用应急车道。
4、驾车行经山区道路,遇弯道、坡道、桥面、隧道、背阴山路等路段,易发生交通安全隐患。交警提示:注意降低车速,保持车距,注意观察,遇情况提前采取制动、减速措施,避免紧急制动或转向,以防发生危险。
5、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将交通事故伤亡风险降低40%以上,无论是驾车还是乘车,特别是乘坐大客车,请务必要系好安全带。
6、防止疲劳驾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确保睡眠充分,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驻车休息不少于20分钟。若感觉困倦、状态不佳,请选择安全地点停车休息,切莫在快速路上随意停车。
7、开车路上安全最重要,交警提示要保持平和心态文明行车,不开斗气车,切莫强超强会,要确保充分休息,切莫疲劳驾驶、酒后驾车,驾车时不要接打电话、发送短信微信。
8、拒绝酒后驾驶。节日期间,亲朋聚会、婚礼庆典增多,酒后驾驶会导致驾驶人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增加操作失误,容易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引发交通事故。交警提示:酒后驾驶害人害己,酒后莫开车,开车莫饮酒!
9、温馨提示:出行请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安排外出行程,避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大连市气象台2022年12月02日15时33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日20时到3日16时,渤海北部、渤海中部西南风6级、阵风7到8级半夜转偏北风6到7级、阵风8到9级,渤海海峡、黄海北部西南风6级、阵风7到8级3日早晨转偏北风6到7级、阵风8到9级,大连市区西南风5到6级、阵风7到8级3日早晨转偏北风5到6级、阵风7到8级。请相关部门做好防大风工作。谨防高空坠物、注意出行、水上交通及作业安全。 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发布单位:大连市气象局。
更多大连市天气预报信息:
大连市气未来5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7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10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15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20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25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30天天气预报
大连市天气未来40天天气预报
更多大连市下级天气预报信息:
中山区 西岗区 沙河口区 甘井子区 旅顺口区 金州区 普兰店区 长海县 瓦房店市 庄河市
更多大连市周边城市天气预报:
沈阳市 大连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丹东市 锦州市 营口市 阜新市 辽阳市 盘锦市 铁岭市 朝阳市 葫芦岛市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