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未来一周天气如何变化趋势分析_武汉未来一周天气如何变化趋势分析论文
1.未来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
你参考下。
天气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天气预报的要素预报编辑本段回目录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天气标识:雨转晴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将近期气象要素代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动力-统计预报方法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天气预报种类编辑本段回目录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它们在未来1-6小时的动向。
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主要包括受何种天气过程影响,能否出现灾害性天气,以及主要的天气变化趋势。
长期预报:常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的大小,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未来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
国庆节期间肯定是要出门旅游的,那么问题来了,国庆的交通情况如何呢?武汉的国庆交通状况大家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毕竟计划在武汉周边游玩的人也不在少数,一起看看吧。
国庆假期即将来临,假期时间为10月1日至7日共7天,湖北省高速公路将对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政策。假期时间集中,高速免费通行,初秋气候宜人,群众旅游出行热情高。届时大中城市出入城道路、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服务区、通往景区道路、省际节点道路交通流量将大幅增长,部分高速路段会出现拥堵缓行情况。9月25日,省交管局发布《年国庆假期湖北省高速公路出行指南》,为社会公众假期出行提供指引和帮助。
免费通行政策提示
根据国务院《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10月1日0时至10月7日24时,湖北省所有高速公路将对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继续实施免费通行的政策。
免费通行计费时间:
车道通行规则:
天气预测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国庆节期间(10月1~7日我省大部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10月3~7日,西部有弱降水。节日天气较有利于出行,建议合理安排行程。中东部地区持续少雨干旱,中午前后气温较高,紫外线照射强,建议做好户外防晒措施。具体预报如下:
高速路网总体运行趋势分析
(一国庆假期流量预测
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受《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影响,预计全省通行流量将达1270万辆,同比上升15%,日均约181万辆。
(二车流量高峰时段研判
根据重大节假日高峰时段历史数据分析,预计年国庆假期高速路网整体车流量将呈现“前高后低、逐日下降”态势,从9月30日14时开始车流量将开始逐渐增长;10月1日(假期首日9时至12时迎来出程高峰,在1日上午11时左右达到峰值,2-7日车流量有所下降;随着社会公众错时、错峰出行意识提升,部分司乘朋友会选择提前返程,预计10月6日16时至20时迎来返程高峰,但整体假期返程车流将趋于平稳态势。
(三施工路段、易缓行路段研判施工路段提示
国庆节期间全省高速公路共有10处较大施工点,具体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在车辆进入施工路段时,应注意防范前车急刹等情况,不随意变道,不争道抢行,文明行车,有序通过施工路段。如遇车流量大或交通事故导致交通缓行时,可就近下站,绕行国省道避开缓行路段,再重新驶入高速公路。
2.易缓行路段研判
根据对近几年国庆假期高速公路网运行监测数据分析,10月1日出行、10月6日和7日返程易拥堵路段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从往年经验看,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时,可从就近收费站下高速公路,绕行与之平行的国省道更加快捷;进出武汉市的车辆,由于外环、四环、三环、二环线和出城快速通道是连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空间换时间,避开易堵路段灵活绕行。
3.易缓行枢纽互通研判
温馨提示:节日期间车流量较大,省内部分枢纽互通会出现缓行情况,在此提醒司乘朋友在进入枢纽互通匝道时请按道路指示牌提前变换车道,不要在匝道口紧急变道、突然减速、倒车、停车;如遇缓行情况,请耐心等候,依次排队通行,不要争道抢行和占用应急车道通行。
4.易缓行服务区研判
温馨提示:车辆在进入服务区时请严格按照道路标牌和限速牌指引提前变更车道,采取线性减速的方式进入服务区,不要使用急刹和突然变道的方式驶入服务区匝道。进入服务区后请按工作人员指示或提示牌到指定区域停车,不要乱扔废弃物;如遇服务区缓行或长时间加油排队时,可从最近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到收费站附近加油站获取补给或休息。
(四省内重点景区高速公路通道快速指引
由于国庆长假期间自驾游需求激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应急中心根据各大景区邻近收费站流量进行梳理排名,预计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武汉、宜昌、襄阳、十堰、恩施等地区的各大风景区邻近收费站车流量较大,主要集中在10月2日和10月6日前后。
省内重点景区周边通行站口及通行状况、景区服务电话如下图所示:
重点景区周边收费站车流量排行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为科学避开缓行路段,建议公众提前合理安排出行线路,出行前或出行途中建议使用百度、高德电子地图导航,随时关注“湖北e出行”微信、微博发布的信息;拨打027-12122湖北高速服务热线咨询路况信息,交通事故报警可拨打027-96110。出行时请收听中国交通广播湖北频率FM94.8、楚天交通广播FM92.7随时了解路况。
出行安全形势分析
(一国庆假期警情分析
根据湖北省公安厅交管局监控指挥中心对接警统计历史数据分析,从警情日均分布来看,在年国庆假期第1日警情最多;从每日警情时段分布来看,高峰期在10时至12时、14时至20时;警情数量与交通流量成正比。
温馨提示:节日期间,湖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将在交通事故易发、多发路段加强警力部署,联合多部门在重点路段开展疏堵保畅工作,对常规堵点、事故高发点、施工路段、互通合流点专人管控,综合采取电子地图预设绕行线路、广泛发布预警提示、收费站重点疏导、重点路段视频监控、高音喇叭语音提示、提示牌警示、无人机定点抓拍、交叉路段物理隔离、互通路段定点疏导等交通组织措施,切实提高通行效率,对轻微事故实施快处机制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二“警保路医”联动快处点分布情况
国庆假期,全省高速公路将布设59处“警保路医”联动快处点,为社会公众提供交通事故快处服务。如遇困难求助或交通事故处理,可到就近联动快处点处理。
(三湖北高速执法服务点分布情况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共设置了54个高速执法服务站,对社会公众开放,实行24小时运转,开展值班执勤、行政执法、应急处置、安全宣传、便民服务等工作,执法服务点以打造“温馨驿站”为目的,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提供出行服务信息和应急救助,让广大司乘出行更舒心,让旅途更安心。
(四报警求助小贴士
司乘朋友如果在湖北高速公路上发生需紧急报警求助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在百度地图或百度APP程序内,语音呼叫“小度小度”“我要报警”,可以智能展示报警人位置,展示所属辖区报警电话。将报警人位置信息提供给接警员,能够让民警更快捷找到报警人。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如果车辆发生小擦碰事故,且事故车均可移动、无人员伤亡、车牌完整、无酒毒驾、不涉客运危运车辆等严重情形,可以自行照相离开现场、再通过交管12123手机APP,双方登录后将事故照片按要求上传,交警线上定责直接转至所属保险公司在线定损理赔,无需交警和保险出警,更加安全便捷。
(五国庆节安全出行提醒
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那么,到目前为止人们观测到的事实是怎样的呢?
全球及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点:
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1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0.6℃左右。
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近100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结合大量代用资料,对近1000年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20世纪的增温有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暖的十年,1998年是近1000年中最暖的一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但是,中国气候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年代为弱下降趋势,70年代~80年代初为缓慢增暖趋势,80年代后期则出现显著增暖。就地区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降水变化
高纬地区大部分陆地区域每十年降水增加0.5%~1.0%;北纬10°~30°大部分陆地区域降雨量每十年减少了0.3%;北纬10°~南纬10°热带大陆地区降雨量每十年增加0.2%~0.3%。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不同纬度带没有检测出有类似的系统性的降水变化,这与没有足够的资料确定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关。
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弱的减少趋势,但区域性差异明显,降水减少最严重的是华北,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和西南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明显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
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
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事件”。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二十五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三十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事件就是“气候极端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后,不仅气候平均值会发生变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由于观测资料严重不足,目前还无法确定20世纪气候极端值是否出现全球尺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趋势”。
观测记录显示,自1950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因此标志寒冷事件的“霜冻日数”和“冰冻日数”减少;但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加。观测记录还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趋势。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了2%~4%;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下降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与洪涝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强。分析表明,夏季大陆上的一些地区可能已经变得更干,干旱的威胁可能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在东亚地区,虽然降水量趋于下降或变化不大,但仍有些地方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仍受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增多或减少趋势。
最近40~50年中,中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尤以北方冬季最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雨日显著减少。
未来的气候会是什么样子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会是什么样子呢?如前所述,影响气候的因子多、机制复杂,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给出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作用的未来气候预测,只能把未来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作为条件,输入气候模式计算出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气候变化情景就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状态与当前气候状况之间的差值。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未来的气候会与现在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气温变化
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六种构想,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相对于1990年大约上升1.0~3.5℃。这相当于全球平均温度每十年升高0.10~0.35℃。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35种构想,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约1.4~5.8℃,即全球平均温度每十年将升高0.14~0.58℃。这比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值要高,主要是目前对二氧化硫未来增加量的估计值大大低于1995年的估计。也就是说,未来因二氧化硫等气溶胶引起的降温作用不如1995年估计的大。每十年0.14~0.58℃这样的升温率,大大高于20世纪中实际观测到的升温率,这可能是最近100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升温率,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增温可能都比全球平均值要大,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冬季。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亚洲北部和青藏高原,模拟的增温值高出全球平均40%。但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夏季,南美南部的冬季,模拟的增温值都低于全球平均。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气温变化在全球不同地区不一样,对陆面的影响要快于海洋,北大西洋和南极周围海洋表面温度的增加比全球平均值要小。由于区域气候模式还不完善,目前区域的气候变化情景,还主要使用全球模式的预测结果。
中国科学家使用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式对二氧化碳增加后中国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研究,结果略有差异。使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五个模式模拟研究表明,假定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增加约5.0℃;假定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增加约3.9℃。
降水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增暖后,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趋于增多,大多数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将增多,副热带大部地区平均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降水也趋于增多。分季节而言,北半球冬季,热带非洲降水将增加,东南亚变化不大,中美洲将减少;北半球夏季,南亚的降水变化不大。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和澳大利亚的冬季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冬、夏季的降水均趋于增多。气候增暖后,强降雨事件会增加。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平衡温度增高和可能蒸发的加大,大陆的中部地区夏季一般会变干。此外,气候变暖后北半球夏季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可能加大。
预计平均降水将增加的地区,大多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降水年际变化。很小的降水变化,会引起水资源的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出现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地方可能发生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中美洲和南欧地区夏季降水预计减少10%~20%,这可能会是降水日数不变、每次降水量减少的缘故,更可能会是雨日大大减少、无雨时段大大延长的缘故。气候变暖对澳大利亚降水影响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总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小雨日数减少,大雨日数变为原来的两倍,洪水出现的概率至少要加倍。
中国科学家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只考虑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的降水年平均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年平均增加0.174毫米/日;若考虑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的降水年平均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年平均减少0.013毫米/日。
气候极端事件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在关注气候变暖的同时,开始关注气候极端事件的性质与频率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关注的重点是气候极端事件是否更趋频繁,是否超过自然气候变化的范围,是否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有关,等等。
目前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仅指出,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最高气温都会变得更高,炎热的日数也变得更多;同时,最低气温增高,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则相应减少。
分析表明,对欧洲、北美、南亚、撒哈拉、南非、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等地区来说,极端降水强度可能增加;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干旱的威胁增加。
一些地区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速可能增加5%~10%,由热带气旋带来的平均和极大降水强度可能增加20%~30%。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热带气旋的出现频率和生成区域会有所改变。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气候一定会沿着科学家预测的方向变化吗?我们现在的回答只能是三个字“不一定”。因为气候变化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在上面讲到的气候变化情景中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降水变化情景的不确定性比温度的更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量数据中的不确定。包括对温室气体源和流的了解有限,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受各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因子的制约,使得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当困难。
(2)由于目前对碳循环、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转化成对气候系统的“辐射强迫”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气候模式本身的缺陷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有很大影响。要预测未来50~100年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必须依靠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但是,目前气候模式对云、海洋、极地冰盖等的描述还很不完善,模式还不能处理好云和海洋环流的效应,以及区域降水变化等。
(四)气候极端事件很少发生,在统计上只是边缘分布,而且很容易与错误资料混淆。目前缺少高精确度、高分辨率、长时期的全球观测资料,用来识别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目前的气候模式也还不能用于研究小尺度的气候极端事件的特征。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极端事件变化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区分。
(五)就预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而言,适合中国使用的气候模式仍处于发展之中,迄今所用的国外模式尚不能准确地构筑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这对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