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风玲玲生成,据说是在台湾省登陆,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2.你觉得中国最“凉爽”的四个海滨城市是哪几个?

3.台风梅花9.12会不会登入我国的

4.水的问题

5.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南方多地降雪降温,你那里下雪了吗?

大连天气预警12号_大连天气预警

1.烟台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2009年1月22日,烟台气象部门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海面风力达到8级,阵风10级。烟台发往大连的客船全部停航,给春运带来不便。

2.四川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2009年2月22日15时,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22日晚上到25日,四川省大部分地方有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四川盆地和凉山、攀枝花两州市的日平均气温将累计下降5~8℃,冷空气影响时有4级以上偏北风,盆地北部局部地方的风力可达6级。23日到24日,四川盆地和凉山、攀枝花两州市的大部分地方有降水,盆地北部和中部以及盆地南部山区的部分地方有雨夹雪或阵雪,凉山州北部有冻雨。23日到28日,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和凉山州东北部雨日多,气温持续偏低,应注意防范低温雨雪和道路结冰的危害。

3.江苏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昨天夜里到今天白天,本省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陆地可达6级,江河湖面7-8级,沿海海面8-9级的偏北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省最低气温将下降8℃-11℃,本省大部分地区有冰冻。其中过程性最低温度将出现在周六早晨,淮北地区-6℃左右,苏南地区-2~-3℃,其它地区-5℃左右。预报明后两天南京清晨的最低温度分别为-3℃和-5℃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19日电(记者李云平)记者19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获悉,针对即将出现的大范围降温天气,内蒙古气象台于1月19日10时30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防寒潮准备工作。

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从1月19日夜间起,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四级左右西北风,气温持续下降,降温幅度达8摄氏度—10摄氏度,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在内的内蒙古中部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摄氏度以上。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最低气温将下降至零下23摄氏度,呼伦贝尔市最低气温将下降至零下36摄氏度左右。

从19日夜间开始,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将陆续出现不太明显的降雪天气,降水量在2.4毫米以下;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地降雪较为明显,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

内蒙古气象部门提醒,眼下正进入春运高峰,交通运输、交警等部门需要及时关注道路积雪和结冰情况,做好除冰雪、保畅通的各项准备工作。

台风玲玲生成,据说是在台湾省登陆,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1.江苏省发布寒潮**预警信号

江苏省气象台将寒潮蓝色预警升级为寒潮**预警信号,预计包括南京在内的12个市最低气温要下降10℃以上。今天南京风力逐渐减弱,但今明两天寒冷,希望市民们注意保暖。据悉,这是自2007年颁布修改寒潮标准以来,南京第一次发布该信号。 江苏省气象台专家介绍,强冷空气已经开始影响江苏省,预计未来24小时内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泰州、扬州、南通、常州、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市的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徐州市的最低气温将要下降7~8℃,22~23日的最低气温:淮北地区-9~-10℃,苏南地区-4~-5℃,其他地区-7℃左右,全省有严重冰冻。冷空气影响时,将伴有陆上5-6级阵风7级,江河湖面7级阵风8-9级,江苏沿海海面8-9级阵风10级的偏北大风。气象专家提醒,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 在南京,昨天吹了一天的大风,今天将有所收敛,但仍然有4级左右,而今明两天最低气温达到-7℃。省气象台专家介绍,与上次寒潮不同的是,这次寒潮影响后,白天的最低气温只有2-3℃,因此人们要感觉冷了许多。

2.青海省发布寒潮**预警信号

12月3日,寒流突然袭来,让很多市民措手不及。昨天下午,西宁市各医院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加。有关专家提醒,不断袭来的寒流和冷空气最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12月3日8时15分,省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内,西宁、海东、海北、海西、海南、黄南日平均气温将下降4摄氏度以上并可能持续。据气象台天气科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天,大部分地区将有明显大风降温天气过程。从3日夜间到4日白天,西宁北部、海东北部、海北东部阵雪转多云,西宁、海东、海北、海西、海南、黄南日平均气温将下降3到5摄氏度。西宁市最低气温将达到零下14摄氏度左右,4日夜间到6日白天,全省各地晴或多云。

3.中央气象台2010年1月18日发布寒潮**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先预报员林建:未来几天受这股寒潮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新疆北部和东部,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及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这次寒潮的影响。大部分地区降温在8-12℃,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以及东北的一些地区可能降温幅度偏大,有10-16℃,部分地区在 16-20℃ 左右。大风的范围和上次发布的基本一致。

林建介绍,此次强冷空气造成的降温幅度大,低温的持续时间长,并将造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寒潮来袭之前,还将造成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

林建:寒潮来之前这两天,中东部地区还有大雾天气,尤其是明天早上的大雾还是比较严重的,对交通的影响比较严重。大雾天气主要在华北的中南部,江淮,黄淮,江南以及华南的北部,包括四川盆地东部,重庆这一带地区会有能见度500米以下的大雾。

寒潮造成的大风将加剧黄、渤海北部的冰情。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报,1月19日至23日,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将扩大到65-75海里,最大冰厚40厘米。

4.辽宁省发布寒潮**预警信号

2014年10月19日15时,辽宁省发布寒潮**预警信号: 预计22日早晨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地区最低气温将比20日最低气温下降10到12℃,大连、鞍山、丹东地区下降8到10℃。22日早晨最低气温沈阳、抚顺、本溪、阜新、铁岭、朝阳、盘锦地区-3到0℃,大连、鞍山、丹东地区4到6℃,其它地区1到2℃。预计20日白天到21日白天: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地区陆地偏北风6级,阵风7到8级,其它地区陆地偏北风4到5级,阵风6到7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偏北风7到8级,阵风9到10级。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附近海域和航线将受影响,请注意防范。  5.中央气象台2016年1月21日发布寒潮、暴雪**预警

受强冷空气影响,21日夜间至25日中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先后有强降温和大风天气,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10℃,局地降温可达12~14℃(图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将下降至-10℃左右,0℃线将南压至华南中部一带(图2)。安徽中南部、浙江西北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能逼近或突破历史极值。长江以北地区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为23日或24日凌晨,长江以南地区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为24日或25日凌晨。我国中东部地区日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6~8℃,局地超过10℃。

你觉得中国最“凉爽”的四个海滨城市是哪几个?

我觉得台风会带来的灾害其实都差不多。

因为都是台风,所以带来的伤害其实差不多,只是可能在一些地区不同,造成一些不一样的伤害,但是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我也不专业,只能根据我了解的一些来说一下子。

首先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

台风引起的灾害通常有三方面造成:

第一个一是风灾。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在陆上台风可拔树倒屋,引起巨灾。

二是比风灾还要严重的台风暴雨之灾。短时间高强度的降水可引起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江湖泛滥、水库崩溃,冲毁道路建筑,造成交通的中断、水电供应中断,工厂、民居损毁和人员伤亡等。台风暴雨及其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是台风造成较多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比雨灾更严重的暴潮之灾。它可淹没岛屿、冲毁堤防、涌入内陆,可使数十万人瞬息之间惨遭灭顶之灾。

台风登陆是台风生命史中一个新的起点,在陆面和地形作用下,会在台风涡旋内产生一系列的中尺度过程,特大暴雨和强风均与这种过程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台风带来的灾害还是非常的严重的,不管是在台风多发地区还是台风不易发生的地区,对于灾害都要有一些基本的防范意识和知识。

祝愿平安。

台风梅花9.12会不会登入我国的

夏天来了,全国各地都迎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高温预警的提示短信,着实让人头疼,很多网友都在调侃离了空调可怎么活呀,对于一些热爱旅游的人来说,夏天也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今天给大家介绍四个最凉爽的海滨城市,也是非常适合夏天旅游的地方,经过很多网友的评选,青岛、昆明、天水、六盘水这四个地方稳居榜首。

首先我们来说说青岛,青岛是山东著名的海滨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到了7月份,青岛的气温最高才到25度左右,一直都是大家公认的避暑胜地,旅游景点也是非常的多,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就比如?第一海水浴场?到了夏天,每天都是处于爆满的状态,人多的就像?下饺子?一般,场面非常的壮观,可见青岛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昆明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又被人们称为?春城?说昆明的天气是四季如春,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昆明到了夏天气温就是在22度左右,在当地生活的人们,空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摆设,大多数人都是用不到空调的,到了晚上甚至还要盖上夏凉被,真的让人羡慕不已。

如果夏天来到甘肃旅游,那就一定要去天水看看,天水据说还是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天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都在23度左右,是不折不扣避暑游玩的好去处,知名的旅游景点也很多,像伏羲庙、仙人崖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最后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六盘水,被誉为是中国的?凉都?,相对于其他几个城市来说,六盘水的气温是最低的,平均温度都在19.7度左右,这跟六盘水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六盘水处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气候命名的城市,看到这里在这炎热的夏天有没有给你们带来一丝凉意呢,你们对这四个城市上榜有不同的意见吗,这四个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水的问题

会,2022年9月12日早晨5时,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强台风级)的中心位于台湾省台北市东偏南方向约310公里的台湾以东洋面上(北纬23.7度、东经124.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20—26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6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30公里。[28]12日14时,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已由强台风级减弱为台风级,17时其中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南偏东方向大约61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 预计“梅花”将以每小时5-1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即将进入东海南部海面,强度将有所加强,并逐渐向浙江三门到舟山一带沿海靠近,有可能于14日夜间在上述沿海地区登陆;也有可能在华东近海北上。此外中央气象台还发布了大风预报和降水预报。9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杭州湾、浙江沿海等地区,将有6-8级大风,阵风9-11级。 9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浙江东北部沿海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60毫米)。[49]当地时间12日18时左右,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在日本冲绳县石垣岛西北偏北70公里处海域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冲绳县正在加强防灾措施,随着“梅花”的靠近,当地交通也受到影响。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南方多地降雪降温,你那里下雪了吗?

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反复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每年约有9000千立方米。节约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得!!

水的性质与特点

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纯净的水是由H2O分子组成,而水体则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不到5.7%。

水的利用现状

我国水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水的利用与供需矛盾

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我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的46%。

建国以来,在水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7.2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的供需矛盾,既受水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我国水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水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我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我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湖泊水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1.2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7.7%,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4.2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88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农业发达,具有众多的商品粮棉油的生产基地,一旦受灾,农业损失也相当严重。

3.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剂,因此极易污染。常见的水体污染有下列几类。

(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

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近年来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发生。

(2)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酶类结合的趋势十分强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经错乱,如疯病、精神呆滞、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这些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导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积。重金属原子结合到蛋白质上后,就不能被排泄掉,并逐渐从低剂量累积到较高浓度,从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经提到过的日本的水俣病。经过调查发现,金属形式的汞并不很毒,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体沉积物中的细菌吸收了汞,使汞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汞和甲基团结合产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机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几乎等于100%,其毒性几乎比金属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机氯(或称氯化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电绝缘体、农药、灭火剂、木材防腐剂等产品。有机氯具有2个特别容易产生生物累积的特点,即化学性质极端稳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学性质稳定说明既不易在环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机体所代谢。脂溶性高说明易被有机体吸收,一旦进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结果就产生生物累积,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由于它们对生物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已被许多国家所禁用。

(3)热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余热散发到环境中,会把环境温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适应的程度,称为热污染。例如发电厂燃料释放出的热有2/3在蒸气再凝结过程中散入周围环境,消散废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机把江湖中的水抽上来,淋在冷却管上,然后把受热后的水还回天然水体中去。从冷却系统通过的水本身就热得能杀死大多数生物。而实验证明,水体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4)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1980年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有66.5亿吨,每年随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石油、汞、镉、铅、砷、铝、氰化物等。全国沿海各县施用农药量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约5万多吨。这些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我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例如胶州湾,1963~1964年海湾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171种;14~15年降为30种;80年代初只有17种。莱州湾的白浪河口,银鱼最高年产量为30万千克,1963年约有10万千克,如今已基本绝产。

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编辑本段]

1.加强水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

缓解我国水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工业节水的指标通常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来表示,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仅有少数城市达到40%。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取水量的88%,和美国49%、前苏联59%、日本46%、法国47%等相比差距很大,这同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今后应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发展符合水质标准的有机污水的农业灌溉,培育并推广耐旱作物,以获得稳产高产。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化随着工业三废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将趋缓和,而有机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显得重要。

利用污水处理厂是工业化国家治理有机污水的主要途径。美、英、法、德国等,平均每1~1.5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厂只能解决生物降解有机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机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发展旧有的土地处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净化方法,利用生态系统对有机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美国密执安州马基斯根的生态工程是由贮水塘、曝气塘和灌溉田所组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威里比牧场则利用氧化塘、农田和牧场所组成的处理系统。通过环境生态工程使污水化而获得再生水源,用于扩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局部地区的水紧缺的状态。

3.开发和利用天空水

天空水(即空气中的含水量)只有28万亿吨,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2%,但是在天气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为水汽,云和降水云层只占5%。天空水总量虽少,但其循环很快,循环周期仅8.7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环周期为400年,也就是说,一年里天空水可以循环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万亿吨,远远超过地表水的总量。

开发利用天空水首先是调查研究本地区的天空水状况,包括天空水汽、云和雨雪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变率,天空水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紧缺地区开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国40多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云层条件下,用正确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达10~30%。我国从1958年开始也进行了多次试验,福建古田水库15~1986年的12年试验结果,平均增加降水量为23.8%,仅以发电一项计算的投资效益比就达1∶50。

4.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影响。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类对灾害的发生规律、演变过程的认识会不断提高和深化,通过灾前预报、预警和取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为此,要把防治洪涝灾害作为全国国土整治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全国的长期性洪涝治理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予以实施。同时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规,实行以法治水,强调实行统一管理。加速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报警和灾情评估的研究工作。产业布局要适应水环境的变化,通过各种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筑堤坝,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设立滞蓄洪区等,使水环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以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的三峡工程是一项以防洪、发电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设成功,对防洪减灾和经济建设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国节约水现状

[编辑本段]

我国是一个水短缺的国家,水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受“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浪费和水非持续开发利用。水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水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开发力度。水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的严重,既是水过度开发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大水开发力度的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等的开发利用率就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

一、 我国节水现状

在生活节水方面,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绝大部分市镇,基本做到了安装计量水表收费,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

在工业节水方面,目前全国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万元产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减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计节水量近200亿立方米,减少排污量近150亿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亿立方米。

在农业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国建设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209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并对99个大型灌区及40个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节水示范区,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2.285亿亩,其中喷、滴灌和微喷灌面积2600万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800万亩,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另外,推广非工程措施节水面积2.24亿亩。

二、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 。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像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但不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一个上一个。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强,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用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3、机制不力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4、法制不强 。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行为。强有力的推动和切实有效的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5日到7日,这场春雪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涉及20余省区市,具有雨雪范围广、累计降雪量大、新增积雪深、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中央气象台曾持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7日是虎年开工第一天,也是本轮雨雪天气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天,江南一带雨雪强度最强。湖南北部、湖北、安徽、江苏都是以降雪为主。其中,武汉、南京、合肥等地都已经达到暴雪量级。杭州、长沙雨雪混杂,24小时降水量都已经超过25毫米。

2月7日,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赏雪。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具体来看,陕西中部、河南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江苏、安徽、浙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贵州北部等地降雪、雨夹雪或雨转雪1毫米至10毫米,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15毫米至30毫米;浙江大部、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等地出现中到大雨。

“与常年同期相比,此时南方地区雨雪相态复杂是正常现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大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东移,冷暖气流交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条件与动力条件较好,带来雨雪天气。”

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让春运返程与风雪做伴。部分列车晚点,一些高速公路入口临时封闭。融雪剂撒布机、铲雪车、平地机等除雪设备轮番上阵,除雪铲冰作业紧张进行。风雪夜里,身着“荧光绿”的高速交警保障千万人出行平安。

2月7日,合肥站工作人员在清扫道岔积雪。新华社记者周牧 摄

南方各地多举措应对春雪在交通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江苏南京,全市出动6万余人次、机械4000余台次上路扫雪;在安徽省金寨县,交通、供电等部门迅速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全力保障山区道路安全畅通和群众正常用电;在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执法队员冒雪巡航,反复提醒船民注意雨雪天气航行和靠泊安全……

立春过后,地气回暖,正是为新一年备耕的好时候。南方地区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让准备发芽的“紧张”起来。雨雪天气让南方地区日照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土壤持续过湿,对小麦、蔬菜及经济林果等生长不利。局地较强降雪也可能造成设施大棚受损、坍塌,设施果蔬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