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天气预报15天_平定天气预报10天
1.为什么现代人要学文言文这种早已不存在且不需要使用到的语言?
2.施琅大将军哪里人,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3.学历史有什么意义?
4.如何室内降温
5.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6.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揭秘明朝君臣斗争内幕?
今年的双台风可能会对国内的部分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近期大家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下面就是关于这一次台风的最新消息,以及对海南天气的影响。
有哪些影响第19号台风“天鹅”
今年第19号台风“天鹅”(热带风暴级)的中心4日晚上8点钟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兴岛)偏南方向大约285公里的南海中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4.4度、东经112.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20-200公里。
预计,“天鹅”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6日凌晨至上午在越南平定省到富安省一带沿海登陆(热带风暴级,8-9级,18-23米/秒),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
大风预报:受冷空气和“天鹅”的共同影响,4日20时至5日20时,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大部、中沙群岛、西沙群岛以及福建沿海、广东中东部沿海、台湾岛沿海将有7-8级大风,其中“天鹅”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风力可达9级,阵风10-11级。
降水预报:4日20时至5日20时,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将有大雨,局地有暴雨(50-70毫米)。
第20号台风“艾莎尼”
今年第20号台风“艾莎尼”已于4日上午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4日下午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北方大约10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0.4度、东经129.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2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40-33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50-60公里。
预计,“艾莎尼”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加强,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11-13级,30-38米/秒)。
海南天气
受“天鹅”和冷空气共同影响,11月4日夜间~5日,海南省海域有较强风雨天气。
具体预报如下:海洋方面:西沙群岛附近海面,东到东北风7-8级,阵风9级,5日夜间起减弱为6-7级,阵风8级;中沙群岛附近海面,东北风6-7级,阵风8级;南沙群岛附近海面,西南风6-7级,阵风8级,6日白天起减弱为5-6级,阵风7级。海南岛文昌、琼海到三亚一带海面,东北风7级,阵风8-9级,5日夜间起减弱为5-6级,阵风7级;北部湾海面,海南岛乐东、东方到海口一带海面,东北风5-6级,阵风7级。陆地方面:三沙市(永兴岛):4日夜间~5日白天有大到暴雨(累积雨量50~100毫米),并伴有7~9级大风。
海南岛陆地:4日夜间~5日,海南岛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余地区多云有分散阵雨。
海口天气
未来3天天气预报:今天夜间到明天,多云间阴天,局地有小阵雨,市区气温21-25℃,乡镇气温20-26℃,东北风4级,近海海面5-6级、阵风7级;11月6日(星期五),多云,气温21-26℃;11月7日(星期六),多云,局地有小阵雨,气温20-27℃。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
2.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3.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为什么现代人要学文言文这种早已不存在且不需要使用到的语言?
个人感觉刘伯温牛点,诸葛亮被神化了。。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纪念网 悲剧性结局
刘伯温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刘基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朱元璋
2、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3、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4、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5、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施琅大将军哪里人,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文言文并没有完全退出我们的现代生活。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如“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闻过则喜、反之、出污泥而不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它并没有消退、死亡,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我们天天口中说着、手下写着而不自知罢了。
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愈来愈发出其夺目的光辉,泽被后人。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理念得益于《周易》;治国经营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史记》、《资治通鉴》多有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使现代医学汗颜……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文言写成的。靠它,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祖先的智慧、经验传到千年万世而不会产生变化,靠的就是文言文。你能读懂文言文,你就可以跟孔夫子交谈,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交流。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一个工具,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学习文言文能使提高我们的气质与修养。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让人充实、不轻浮,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文言文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国许多现当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而现代有些“有名气”的“作家”的所谓作品,细细读来,总觉得和当年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作品相比显得浅薄。何也?缺文化底蕴也。底蕴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古典文学的积淀,所以即使红极一时也很快过眼烟云。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即使我们将来并不打算当作家,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与人交流总是免不了的,把自己的意见说(写)清楚说(写)明白总是起码的要求吧,我们可以从文言文中学到方法。
虽然我觉得读文言文挺有感觉的,但上面的文字还是觉得挺八股的,有点说大话的味道,让学生心服口服估计不容易,但聊胜于无吧。
学历史有什么意义?
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大将军主要的功绩为什么。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的家人,施琅逃走,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1681年(康熙二十年),李光地推荐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郑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在收台后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 是施琅一贯的主张,因为他看到了 *** 对祖国安危的重要性。从16年(康熙三年)开始,施琅就建议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在他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澎湖、台湾失败后,仍矢志 *** ,再次上疏要求征台。施琅反对清 *** 的迁界禁海政策,指出这一政策不合于“天下一统”,又影响财政收入,应尽快“讨平台湾”,“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清 *** 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争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 *** 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施琅上任以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他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刘国轩逃往台湾。清军占领澎湖后,郑克塽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克塽及其军队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 *** 。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 *** 之后,使中国疆土再次得以统一的壮举。 施琅大将军的主要的功绩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少年施琅不喜爱读书,弃书习剑,精通兵法并且智勇双全。
初次降清施琅早年为明将军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部下,身先士卒,屡战奇功。后来清兵南下,势如破竹,郑芝龙临危降敌施琅也就随之投降了清军。 投奔郑成功 郑成功耻于其父亲的降清行径与之决裂,继续抗清。郑成功很看中施琅的军事才能,多次游说他,加之施琅在清军中寄人篱下不受赏识,考虑了许久最终投奔了郑成功。施琅跟随郑成功征战多处,屡建战功,名气是越来越大。 再次降清 史料记载施琅为人直率,性格耿直之处颇多,做事很多不顾上级的颜面,直言不讳,易于冲动,与上司郑成功积累了重重矛盾,因曾德事件与郑成功公开决裂,最终酿成父亲,弟弟被郑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走投无路,又报仇心切被迫于顺治八年再次投降了清朝。 效力清廷康熙二十二年,在清 *** 平定了“三番”之乱后,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很大的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 施琅三度改易门庭,两次在明朝军队效力,又两次投降清军,这样的经历难免惹来后人的非议。与同时代的史可法等人对比,道德上显然有些立不住脚。然而,就此否定施琅的功绩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施琅不仅有平台之功,更有保台护岛之功. 各部族之间的征战自然会产生各民族的英雄传奇,它的历史意义是不朽的,其精神也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但是,作为居于主干地位的汉族,在处理这些历史人物时显然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谨慎;具体到在面对施琅这一个案的时候,显然应该把版图、利益这样的概念放在思考的首位。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至于施琅究竟是叛徒还是忠臣自有后人评说。 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1]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2]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3]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4] 大陆评价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偏安,作了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从具有 *** 倾向的 *** 籍 *** 于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执政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而民间往往对施琅评价具有争议。[21] 明朝代表中国政治兴替的“正统”,而清朝则为外来的异族统治;于是,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现代以来中国人最不齿的人物。因此,尽管施琅代表清朝“ *** 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叙事中的民族英雄,依然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直到1980年代,世易时移,对施琅的历史审判才开始出现翻案。[22] 施琅台湾评价 在台湾,因为 *** 当局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形态,所以施琅长期只能得到负面评价。同时,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一样的汉奸卖国贼。在 *** 势力中,施琅是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21] 施琅大将军提倡什么,安定什么局势。提倡武力 *** ,安定海疆。
对于 *** 的战争,清 *** 是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当时主要有两张种观点,一个是水师提督施琅提倡的,在五六月出兵,因为这个时候南风盛发,趁着南风从南往北 *** 的澎湖,另一种观点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倡在九、十月北风起时出兵直取台湾,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是采用哪一个策略,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战争后果。 而清 *** 在过去对台用兵,是有教训的。这次施琅更进一步的熟悉台湾的气候情况,把选择出兵的季节、时间、风等条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他派遣专门人员查阅台湾海峡气候资料,基本熟悉和掌握了这里的亲后情况。他得知:夏季台湾地区高温、多雨,能见度较好,特别是在偏南风向下,风速和缓顺畅,有利于舟师上横渡海峡。 而对于北风出兵的论调,施琅说:台湾海峡刮南风的时候,风轻浪平,将士不会晕船,并且在风的上游,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台湾海峡的北风非常不稳定,一般是迅速刮风,然后又迅速停止,非常不稳定,非常难以预料,并且北风刚硬,作战时很难驾驭,不象南风这么平稳。 施琅 施琅把掌握的亲后情况密奏康熙皇上,其中专门强调了他对风向问题的看法: “春夏之交,东北风为多,我船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道进……莫如就夏至南风成信,连旬盛发,从铜山开驾,顺风坐浪,船得联综齐行,兵无晕眩之患,深有得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全备。” 当时的天气预报还没有这么发达,施琅施琅能把气象掌握到这个程度,是难能可贵的,最终他说服了康熙皇帝,说服了其他将领,定下了南风进兵的重要方案。 实践证明,他的这一方案是完全正确的。他在澎湖之战,在连续6天的作战中,多数时间内都刮着柔和的偏南风,使处于上风方向的清军可以趁风势扬起风帆快速前进冲击敌人。施琅向郑军进行总攻的时候,清军得用西南风优势,分前、中、后三路进攻守军。把郑军守将刘国轩打的大败而归,浮尸遍海。若非刘国轩熟悉地形,恐怕他就无法率领小炮船3艘、小鸟船2 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和几百名将士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遁逃回台湾。 这场胜利之后,清 *** 采用政治,军事和心理攻势,逼迫郑军投降,从而收复了台湾。泉州晋江市的施琅立下大功,被加封为靖海侯,并且世袭罔替,他的爵位世袭了134代人,直到光绪三十二年。 施琅大将军是郑成功手下的一名将领,他为何背叛了郑成功投靠了清朝?
清朝入关之后,郑成功的后代不承认大清的政权,于是他们在台湾岛成立政权,施琅是郑氏家族的大将,在康熙 *** 的前期,施琅多次击退清朝水师。对于这样一个人才,郑氏家族自然对待施琅非常好,为何施琅最后却投靠清朝,并帮助康熙 *** 呢?
其实事情很简单,施琅起初是福建晋江人,他少年时期读书不成,于是决定弃文从武,在他17岁的时候,跟随郑芝龙走南闯北,得到郑芝龙的赏识跟重用,后来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遭到清朝官员的歧视。怀才不遇的施琅,决定跟随郑成功,反清复明。很快,凭借自己的天分,施琅成为了郑成功的得力干将,几乎所有朝廷大事,郑成功都会找施琅商议。
后来,由于施琅过于受宠,其他官僚纷纷嫉妒施琅,向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本身性格就是心高气傲,就这样郑成功夺了施琅的兵权。施琅的手下曾德见施琅已经失势,就逃到了郑成功面前,拍了很多马屁,说了施琅很多坏话,施琅得知手下背叛自己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抓了曾德,并将其。
得知此事的郑成功大怒,扬言要杀了施琅全家,好在施琅在亲信的帮助下,侥幸逃脱,但是施琅的家人没能幸免于难。就这样,走投无路的施琅,只能投靠清朝了。
投降后的施琅,决心要报家族仇恨,最终击败郑氏集团,成功 *** ,被康熙封为靖海侯。
求《施琅大将军》里经典台词的集数?没有看到你说的“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原句,我看了这电视,好象也没有看到说这句话的印象。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句:“海峡将永远隔绝,骨肉团聚将渺无尽期,与其在这离别苦思亲苦的无尽折磨中偷生,倒不如死在奈塔大人的刀下痛快。” 我觉得应该就是这句吧,应该是你听说的那句话是被人简化了的“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吧。这两句话意思也差不多。 优酷网第二集,时间41:46,在刑场要杀朱霖和阿嫚的时候 ://v.youku/v_playlist/f1810214o1p1. 大将军(15)施琅(1)如何室内降温
1、你所说的把过去的年号事件记住只是最初级的东西,学历史的意义是在于借鉴历史,铭记过去,为现如今提供一些历史经验。
例如: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
比如当初清政府闭关锁国,关起门来不与世界交流,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我们才要改革开放,要与世界接轨。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
改革开放之初不注重保护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发生了很多重大灾害,1998年的特大洪灾原因之一就是滥砍滥伐。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现在才开始注重保护环境,并一直实行下去,这些就是历史发展得出的经验。
2、活在当下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过去。历史上的918事变能忘记吗?南京大屠杀这些能忘记吗?清朝末年的割地赔款能忘吗?这些都是国耻,这些事件在鞭挞着我们前行。
传统文化能忘记吗?忠孝礼仪能忘记吗?没有这些,哪来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历史并不是说只是某一时间发生了什么东西。还包括文化史、风俗史、军事发展史等等,即便是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族谱,记录着自己家族的过去。历史是一个总的称谓而已。
3、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做事方法。百家讲坛上面有许多的教授学者的视频,去研究古人的智慧、管理方式、行事风格等等,也有很多具体的事例,你可以看看。至于学历史的就业面狭窄,这只是相对而言。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行政上的文字工作,也可以考公务员从政每年各省市政府都会去211以上大学选调一些高学历人才充实干部队伍,如果是文科生,一般会先安排在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或者担任领导秘书,事业单位历史研究员、还有科普、历史性质的新闻媒体,或者博物馆等地方都可以去,再不行也可以当一个历史老师。
你所谓的只会背书的那种只不过是靠死记硬背而已,并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为什么会发生?历史大背景是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还是偶然事件?这对历史影响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些他都没有去想,并不算是真正的学习好了历史。
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问题一:如何让室内降温 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
我有个方法,觉得还是可以的。
你晚上睡之前洗冷个水澡(前提是你能受的了,体虚的话注意稍微调整水温),往盆里稍微撒点花露水,然后洗洗,把身子稍微擦干,注意,别擦得一点水分都不带了,然后上床,开个风扇,摇头的,躺在床上,别胡思乱想,一下就睡着了的。哈哈,祖国的老传统产品还是很有效力场。
如果这么强力的方法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的话,强力建议你努力赚钱,买个空调好了,哈哈哈。。
问题二:顶楼的房间有没有什么室内降温的好办法? 一是给屋顶冲水,还有一个方法,使用喷雾风龚,这种风扇可以喷出水雾吹到人身上,很凉的,风扇不会吹热风,只吹冷风!价钱也不高才几十块钱。
问题三:室内降温的最好方法 一、合理启闭门窗。许多人以为炎夏要门窗大开才凉快,其实不然。白天室外 气温高,门窗大开,阳光和热辐射伴着阵阵热空气向室内袭来,会使室内外变 得一般热。如果在早晚凉爽之时开启门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而在白天尤其中 午将门窗关闭,以隔绝室外热空气的侵袭,并拉上浅色窗帘,阻挡阳光,反射 热幅射,就能使居室变得较为凉快。经实际观察,在炎热地区居住虽然午 后室外气温达30多度,采用上述方法室内仍可保持在28℃左右。
二、阳台绿化、庭院绿化。阳台庭院绿化,栽树种花,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且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会使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因为绿色植物既能遮阳, 又通过叶面蒸发水分达到降温作用。有资料表明,在庭院阳台栽种葡萄、牵牛 花、爬墙虎及一些花草,可使附着墙面降温5℃~14℃,使室内降温2℃~4℃。
三、室内利用风扇和水蒸发降温。例如室内用湿拖布擦地后开启吊扇使地面水 分蒸发吸热;也可在风扇前置一盆凉水,开启风扇使水分蒸发出凉风,这样均 可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
最后,在炎夏之际室内宜收拾得干净整洁,将用不着的东西妥善收藏,使室内 有较大空间,会使人感到舒适。切忌室内凌乱,家什满屋,那样不仅使人感到 闷热,憋气,还使人心情烦躁。
问题四:古代怎么室内降温 古代防暑降温趣淡
远在1700多年前,曹子建在《大暑赋》中提到:“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这足经证明我国古人在很久以前就懂得利用寒冬腊月的结冰季节,预先将冰块采集并贮存起来,以备来年之用。
到了唐宋时期,防暑降温有了进步。那时已发明木制的器具引水上屋,把水从上往下喷淋房屋的四周,由此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与此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一种用水力推动的风扇。这种风扇因为造价和维护费用极其昂贵,一般百姓人家根本连想都不敢想,只有王府、贵族、与皇宫内才能用得起。这就像现在好多人买得车,但养不起车,是一样的道理。
《唐语林》说:唐玄宗时,曾于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凉殿”,该殿除了四周积水成帘飞洒以外,内部还装有水力风扇。此外,在御史大夫王gong的府里,也建有“自雨亭子”一座,他每逢暑日炎天,便躺在亭内消暑解热。另据《武林旧事》记述:皇宫内建筑了一座专供皇上和后妃们消暑的“翠寒堂”。这里浓荫夹道,飞瀑临空,室内置备数十只大盘,盘内堆放冰块,坐在这里,好像凉秋一样。传说,当时有一大学士,从炎热的阳光下,前往翠寒堂叩见皇上,竟冻得浑身发抖,清代乾隆处间,一些能工巧在著名的圆明园内,设计了装置了一套“水上明瑟”的机械设备,它是用水力来轴轮推动风扇叶子,可称是近代电扇的“祖先”了。
问题五:室内降温的最好方法 室内降温除了空调最有效的办法有那些? 答:1.在室内放一两盆大叶子、长的绿色盆栽,每天浇两次水,浇水的时候把叶子弄湿,这样气温就可以下降4-5℃了; 2.在室内的地板上洒酒精,用高浓度的酒精加4倍清水或75°的酒精兑水三倍,用拖把把兑开的酒精溶液拖湿地板,可降温5-6℃; 3.开电风扇的时候,放一盆冰块或者一盆水在风扇前面或者下面,可降温7-8℃,当然,冰块的效果会好很多; 4.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开门窗通风,让空气流通,在白天的时候将门窗关闭,隔绝室外热空气的侵入,拉上浅色的窗帘可以阻挡阳光,反射热辐射,也能使室内气温降低。
问题六:天气太热如何室内降温 持续几天地高温,大家都在为如何度过漫长的盛夏而发愁吧!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专家特意为酷暑提出了16种避暑方法,帮你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季。
1.少吃多餐
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
虽然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的确难以想像,但是辛辣食物可以 *** 口腔内的热量接收器,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所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体温。
3.温水冲澡
使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虽说冲凉水澡让你听起来很诱人,但是你的身体会在凉水澡后产生更多的热量以弥补冲澡时失去的热量。
4.呆在地下室
如果你有一间地下室,最好在每天太阳最毒,气温最高的时候躲在里面,一般情况下地下室的温度都会比高层楼房温度低10到15度。
5.室内要拉帘
不在家时,把窗帘拉上,这样就能阻止热量进入,以防形成温室。
6.多喝水
在炎热的天气里,你或许想要一杯冰镇啤酒。最好少喝酒,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此外,咖啡或是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尽量少喝,它们都会增加体内的代谢热量。
7.女性选用芦荟产品
用冰凉的芦荟油代替保湿霜,早晚使用能够起到降低皮肤温度的效果。
8.放慢动作
避免剧烈活动,巨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如果你有跑步的习惯,最好在每天早上7点前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再跑。
9.使用冰袋
可以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肤温度的工具,里面预充的液体无需冰箱冷冻就有降温效果。
10.选好枕具
使用羽毛或绒毛枕头,枕套最好是棉质的,合成纤维的枕套会积累热量。
11.自制降温用品
如果第二天你要在烈日炎炎中忙碌,最好前一天晚上准备一些湿的绒布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找个塑料袋装上,开始感觉热的时候用它们擦擦脸,你会备感凉快。
12.睡前冰床单
换掉棉被,盖个床单,还觉得热的话,给床单套个塑料袋,睡前放在冰箱里冰上几个小时。我们入睡时体温会有所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热天里很难入睡的原因,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清凉床单会帮助你尽快入睡。
13.做白日梦
坐着休息一下,闭上眼睛,小睡一会儿。研究表明,人体对“白日梦”的反应之一就是降低身体温度。
14.喝菊花茶
专业人士称菊花茶能够降温清脑。
15.穿棉质服装
穿上轻薄的浅色棉质衣服,合成纤维衣料容易锁住热量,而棉质衣服利于排汗,汗水的蒸发又能使你感觉更加凉爽,浅色衣服还能反射更多的阳光。
16.凉水冲手腕
每隔几个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五秒,因为那里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做可以降低血液温度。...>>
问题七:夏天室内房间热,可以洒水降温吗 夏天降温法:
(一)清香舒爽法 夏天的天气比较热, 很容易使人疲劳和躁动不安。因此,人为地创造一个凉爽的小气候, 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我们说的清香凉爽法, 就是临窗悬挂一盆吊兰;案头几上摆上一株茉莉花、夜来香; 在灯泡上洒少许风油精、花露水或紫罗兰香水。让房间飘逸着清清的香味, 从感觉上给人一种淡淡的凉爽。在一种淡香的环境中, 人的情绪和感觉都处于愉悦中,不自觉地,炎热就消失了。
(二)感官生凉法 天气热了,用浅绿、浅蓝、瓦炭、 乳白等冷色颜料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和沙发套, 或在墙上挂上一幅“冰山雪峰”或小桥流水以及茂林修竹等风景画。 在这种冷色的环境中,您如同置身于清凉的山林野外, 可以感觉到外界自然的凉风,品味到山泉的清甜。因为人的视觉很有意思, 美妙的东西,很快从眼到心底,让您忘掉一时的不安。另外, 象冰山和流水,让人“见寒生凉”,有看梅止渴的感觉。
(三)制冰降温法 有条件的家庭, 完全可以采用冰箱制冰的方法来降温。具体的做法是, 每天用塑料盒或搪瓷盒制上几块冰,晚上放置在床下或墙角。 因为冰块能吸收室内过多的热量,降低居室的温度。也可以将冰块溶化在水中, 在地上或墙面洒上点滴水,以降低温度。显然,制冰降温是一种物理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家庭的布置和结构作不同的处理。这种降温的方法,若配合轻轻的吹风, 起到的降温效果是空调做不到的。
(四)通风透凉法 夏天可以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 能一扫居室因拥挤造成的压抑感 。有条件的家庭可将沙发、座椅等家具换成藤、竹材质的。早晚勤开门窗,使空气对流自然生风,在居室生凉透爽。 居家层次较低的,可将排气扇分别安在相对的窗户或墙上, 根据每天风的方向,打开排气扇,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启动, 能够使得外界的凉风徐徐吹来。
(五)阻热纳凉法 故名思义, 阻热纳凉就是阻止热浪的渗透。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向阳的窗户上方装上凉篷, 将窗户玻璃外贴上白纸或换上深色窗帘;有条件的可以挂上百叶窗, 这样就将太阳直射的强光以及带来的热量阻挡在外面。 每天在上班前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使房间里保持阴沁, 减少室内与外界的交换,能够有效地把户外的热浪阻住。到了晚上, 太阳下山后,气温也慢慢地降了下来,再打开窗户, 将有一种自然的凉意。
(六)植物降温法 居家内外科学合理地种植一些植物, 在夏季也有明显地降温作用。若在居室四周栽种爬山虎、葡萄、 牵牛花、紫藤等攀绿植物,让这些植物顺墙或顺支架攀延, 即可形成一个绿色的“凉蓬”,既能遮住烈日的直接照射, 又能吸附尘埃,美化环境。攀爬植物的合理分布, 改变了居室的微气候结构,作为植被,它能把太阳的直接辐射隔离开, 又可以释放部分水分,因此,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办法
问题八:屋内降温的办法 夏季,抛开空调和电风扇,怎样给室内降温呢?下面的几种物理降温办法大家可以一试哦!
1、幽香舒爽法
夏天的天气比拟热,很容易使人疲劳和躁动不安。因而,人为地发明一个凉快的小气候,对身体和肉体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说的幽香凉快法,就是临窗悬挂一盆吊兰;案头几上摆上一株茉莉花、夜来香;在灯泡上洒少许风油精、花露水或紫罗兰香水。让房间飘逸着清清的香味,从觉得上给人一种淡淡的凉快。在一种淡香的环境中,人的心情和觉得都处于愉悦中,不盲目地,酷热就消逝了。
2、感官生凉法
天气热了,用浅绿、浅蓝、瓦炭、乳白等冷色颜料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和沙发套,或在墙上挂上一幅“冰山雪峰”或小桥流水以及茂林修竹等景色画。在这种冷色的环境中,您好像置身于清凉的山林野外,可以觉得到外界自然的凉风,品尝到山泉的清甜。由于人的视觉很有意思,美好的东西,很快从眼到心底,让您忘掉一时的不安。另外,象冰山和流水,让人“见寒生凉”,有看梅止渴的觉得。
3、制冰降温法
有条件的家庭,完全可以采用冰箱制冰的办法来降温。详细的做法是,每天用塑料盒或搪瓷盒制上几块冰,早晨放置在床下或墙角。由于冰块能吸收室内过多的热量,降低居室的温度。也可以将冰块溶化在水中,在地上或墙面洒上点滴水,以降高温度。显然,制冰降温是一种物理办法,在理论进程中,我们应该依据家庭的布置和构造作不同的处置。这种降温的办法,若配合悄悄的吹风,起到的降温效果是空调做不到的。
4、通风透凉法
夏天可以将多余的或暂时不必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阔的空间,能一扫居室因拥堵形成的压制感。有条件的家庭可将沙发、座椅等家具换成藤、竹材质的。早晚勤开门窗,使空气对流自然生风,在居室生凉透爽。居家层次较低的,可将排气扇辨别安在绝对的窗户或墙上,依据每天风的方向,翻开排气扇,尤其在早晨睡觉时启动,可以使得外界的凉风冉冉吹来。
5、阻热乘凉法
故名思义,阻热乘凉就是阻止热浪的浸透。复杂的办法就是在朝阳的窗户上方装上凉篷,将窗户玻璃外贴上白纸或换上深色窗帘;有条件的可以挂上百叶窗,这样就将太阳直射的强光以及带来的热量阻挠在里面。每天在下班前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使房间里坚持阴沁,增加室内与外界的交流,可以无效地把户外的热浪阻住。到了早晨,太阳下山后,气温也渐渐地降了上去,再翻开窗户,将有一种自然的凉意。
6、植物降温法
居家内科学合理地种植一些动物,在夏季也有分明地降温作用。若在居室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等攀绿植物,让这些绿植顺墙或顺支架攀延,即可构成一个绿色的“凉蓬”,既能遮住烈日的间接照射,又能吸附尘埃,丑化环境。攀爬植物的合理散布,改动了居室的微气候构造,作为植被,它能把太阳的间接辐射隔分开,又可以释放局部水分,因而,这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好方法。
问题九:我家住的平房,夏天到晚上真的很热,有什么办法可以为房间降温。? 1、室内空气流通
要清扫整个房间,让房间内的布置尽量整洁、明快,减少杂务的堆放,也帮助室内空间的流通。另外,室内外的通风也要注意时间段。由于夏季白天室外气温较高,如果室内门窗大开,外面的阳光和热量会直接“袭击”室内,使室内温度迅速飙升。因此,尽量在早晚凉爽之际开启门窗进行通风。
2、换上造型简洁、色调偏冷的家具
继而,家具摆设也是影响室温的一个因素。布艺、皮质等家具在夏季会让人觉得闷热。要想让家里更凉快,不妨多更换上造型简洁、色调偏冷的铁艺、藤制以及玻璃家具。不仅在视觉、触觉上让人感到凉爽,还可以吸收室内部分热量,辅助降温。
3、凉席的选择
在床上铺凉席是传统的降温法,可选择的凉席、枕席的材质有草、亚麻、竹纤维等。夏天容易出汗,卧室寝具尽量选择那些天然、透气、环保的纺织品,例如纯棉、亚麻、竹纤维、莫代尔等材质,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触感舒适柔软,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清爽。
4、西晒窗贴隔热纸
一般来说,西晒的房子午后室温偏高,一到夏天就可说是闷热不已,如果从下午西晒时间就开启空调,一个夏天累积下来电费可是相当惊人!现在市面上有一种隔热纸,能够阻绝紫外线和热辐射,贴在西晒窗的窗面上,可以降低室内温度2到3度不等,加装之后,估计可以节省20%的冷气电费。
5、安装隔热窗帘
隔热窗帘能有效地阻隔热度、调节光线,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窗户上多安装一层隔热窗帘,夏天拉好窗帘就能阻隔外界热量进入室内。窗帘能有效拒热,白色窗帘或百叶窗,能够阻挡阳光中40―50%的热量;厚窗帘或竹帘,虽然会影响视线,却能阻挡60―80%的热量。最重要的是,装上窗帘后光线较暗的房间感觉会比实际温度低。
6、浅淡色彩造清凉
要让居所看起来清爽凉快,可采用以白色为主调的布置。白色不但能增加空间感,还能营造明快宁静的气氛,让人情绪稳定。另外,有意识地增添一点冷色,也能令人在视觉上觉得畅快。入夏购置一些色调清凉的饰物摆设,是最省钱有效的一招,如为台灯换个白色灯罩、在洗手间放一套冰蓝色的沐浴用具等。
7、避免多种电器同时使用
许多电器都可以发出热量,如冰箱、电灯。如果你仍旧使用着空调,最好不要在空调机旁边放上大型的电器,如电视、畅脑什么的。因为从这些电器中发出的热量会导致空调长期的运行。这些电器才是使你房子变热的关键。所以业内人士建议,除非你真的需要它们,不然的话,还是关掉吧。
8、更换低瓦数的冷光节能灯
如果室内灯光太亮,特别是一些家庭选择了暖光灯,会使人感觉室内较热和烦躁,可在保证必须的阅读亮度的前提下,使用局部照明台灯和落地灯,用低瓦数的冷光灯替换暖光灯,柔和的灯光能为夏季带来清凉的感觉,还可省电。
9、在家中摆放绿色植物
注重绿色植物和屋内水分的问题也很重要。在室内培植绿植,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还能调节室内空气,同时,绿色有平定心绪的作用。炎炎夏季在家里多放置一些植物,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居住在顶楼或家有阳台、露台的居民,可尝试“垂直绿化”,将攀沿植物栽种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改善闷热的居住环境。
10、室内利用风扇和水蒸发降温
例如室内用湿拖布擦地后开启吊扇使地面水分蒸发吸热;在墙角处放上一盆水;也可在风扇前置一盆凉水,开启风扇使水分蒸发出凉风,这样均可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问题十:夏天屋里好热,怎么才能迅速降温? 1、气温升高,对人们的各种生理机能影响非常大,即使是身体强健的人也要做好心理调控。坐在家里看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适。
2、在饮食方面,一方面体弱人群要适量饮用淡盐水;另一方面,少吃油腻食品。
3、在家中,大家可以利用空调、冰块等为室内降温,但在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
4、老、弱、病人遇高温酷暑天气最好减少出门的频率和时间,如果非要出门,一定要打伞并避开强光。
5、出现高温天气,市民们应适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早做防高温的准备。
随身再遮阳伞,多喝水,尽量避免长时候处于烈日下。这是我在37度学车那天亲身经历后的总结。 喝点绿豆汤,可以解署。当年大学军训的时候就通过喝绿豆汤来避暑的。呵呵 吃冰棍。
喝凉水。
游泳。 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安详的心态。正所谓:心静自然凉。我经常用这一招,很有效果。
心理学证明,人们越是在意自己身体的不适,往往越觉得无法忍受。所以在没有有效的外力帮助下,人们需要靠心理调节来改善身体的感受。
我的建议:在热得令人窒息的空气中,想象自己正被温柔的被子包裹着,很放松,很舒适(你着急也解决不了,索性由他去吧)。全身都放松的时候也是自身调节系统功能发挥得最好的时候。有的时候居然会感到有丝丝的凉风吹起来了呢。不信你试试。 在家中避暑有几个窍门:
出门前把门窗全部关紧,窗帘拉好。保证屋内不被阳光直射。这样晚上回家后至少屋内温度比外边低五度左右。
睡凉席请可用热毛巾擦洗凉席,清除其中的汗迹,待稍凉后才睡。 别出去 留在家~开空调加 *** 衣服 整个暑假都 在家里嘛,,偶尔出去一会儿当然没关系,,还有要多喝水哦!~不仅可以胆凉快,,还会有很好的很白的皮肤哦!我就是这样子的呢~~! 要经常喝点水,还有多吃点水果 有钱的话,到避暑圣地比如庐山去.
没钱的话,在家里开空调.
爱学习可以到图书馆去看书,享用免费冷气.
爱逛街,可以去大型商场逛个够.
实在都不爱,去游泳吧.又凉爽,又可以晒一身古天乐般的古铜色皮肤.很白的皮肤是不健康的啊 ◆`⊙_⌒ソ 2008-06-19 16:43 检举
除了注意防晒以外,尽量打开时间差进行户外活动。比如说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一个小时,还有下午的一点到两点,这段时间最好猫在屋里不要进行与阳光的亲密接触哦,因为这段时间中,是每一天紫外线放射的最强时期,所以如果你想避暑或是防晒,这段时间你就要注意喽!~
2.尽可能关注自己的小嘴巴,不要贪吃一些过油过腻很辛辣的东西,这样才不会让你在这样炎炎夏日里热得晕头转向。
3.绿豆是很好的降暑美味,它能迅速让你从迷糊中清醒~闲暇的时候熬些绿豆水,绿豆粥。关心家人、爱惜自己。
4.多喝水,常吃VC水果,摄取蔬菜营养以补充水分。有的足够的水分你才能抵挡住炎炎夏日啊~
比如西瓜,桃子,苹果,西红柿等常见的水果蔬菜等,不仅避暑一流还可以美化你的肤质哦!
5.遮阳伞出门必备,麻烦也没有办法呀~
6.总扇扇子可不是好习惯哦,只会越扇越热的,俗话说:扇扇不如自来风~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你会发现夏天真的很美好,自然也就凉爽了许多。
其实避暑方法有很多种,不过是因人而异,不管怎样,希望你能够开开心心的度过这个快乐的夏季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揭秘明朝君臣斗争内幕?
1、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学习继承民族精神。屈原怒投汨罗江,卫霍抗击匈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谭嗣同慷慨赴死。他们的抗争和奉献形成了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前赴后继,这也是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文明能够传载几千年而不断绝的主要原因。
2、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文化认同,重建民族自信。
美丽奇幻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文学创作更是辉煌,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民族的文化丰碑,它展现了民族瑰奇的想象力和无穷创造力,让人们了解到了先人门的才华和浪漫,以及他们大美壮阔的精神境界。这些文学瑰宝至今仍然在丰富着精神生活,很多文学作品依然是大量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
3、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民族在历史上取得过哪些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我国古代人民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也是领先世界。四大发明引发了航海、军事、教育的革命,直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地动仪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了1700多年。
4、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5、学习历史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那些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人,我们理所当然的唾弃他们,那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必将千夫所指遗臭万年。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哪些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功臣,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崇拜这些人,学习这些人,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培养自己高尚人格的自然过程,也是我们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事实上,我们最初的是非观,就是从对这些历史人物是非善恶的评价争论中形成的。
刘基,名叫温柏,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善于预测。他是朱元璋第一个得天下,建立明朝的谋士。但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授予诚伯二等爵位。虽然他执法如山,在与淮西派领袖李善长的斗争中占了上风,但最终还是被李善长害了的心腹和奸臣胡。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他的命运,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平定北元后,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矛盾再度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开始了新的基于地域的斗争。这些所谓的派系,其实都是同乡会,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最大的同乡会是淮西集团。总裁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当时由李善长代理。这个集团寡不敌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国盈、唐河、周德兴,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那时候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善长是谁,为什么是第一英雄?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亮,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着朱元璋他一直在努力工作。后勤工作不容易,他辛苦,吃力不讨好。朱元璋是个聪明人,所以建国后中华民国时,他把李善长作为第一英雄,任命他为宰相。李善长的性格是外表大方,但心胸狭窄。谁敢跟他过不去,一定要解决对方的问题。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其首领就是刘基。这两个集团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展开了斗争的鼻子。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趣,准备看一场好戏。刘基处死了林兵,与李善长结怨。李善长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高丽公爵。这是一件大事,因为朱元璋当时只任命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盛丰和邓禹,他们都是一代名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也是公爵中唯一的公务员。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只被授予了厄尔。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工资也是厄尔斯中最低的,年薪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却有4000石,是刘基的十几倍。刘基在许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他只得到这样的待遇?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解释。朱元璋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多年来只做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很努力。这样的人朱元璋是放心的。相对来说,刘基是个陌生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比他更准确!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他没有想到,他还是想到了。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允许这样的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不是驯服民众的政策,而是战术的政策。策划一场政变是非常有用的。再说,刘基的根对厚黑学的研究也很深入。朱元璋不时会想起这个事实,他劝自己不要救韩林儿。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对自己也这样。它不杀他是好的。你还想要奖励吗?刘基一生聪明,却也忽略了这一点。这也决定了他很难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吴鸿元年,双方第一次见面。当时的监察机构仿照元朝设立的御史台,刘基就是御史台里的程,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面。引发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一个名叫林兵的人,他是李善长的心腹。他因违法被刘基逮捕。查明罪行后,刘基决定杀了他。就在朱元璋不在的时候,李善长急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没有不要吃硬的和软的。他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大怒,下令立即处死林兵。可惜,这个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的手。他没有我不敢隐瞒,但他很生气。为了救自己亲信的命,他想到了一个借口。他相信
李善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知道刘基他的天文学知识,并以此为借口。例如,刘基坚持要杀死林兵,所以他可以责怪刘基是否会下雨。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然而,刘基答案是:杀了林兵,天就要下雨了!林兵就这样被杀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第一次反击。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一定的。他确实知道天文学和气象学,但问题是即使在今天美国的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这一次,刘基倒霉了,果然没有很久以后才下雨。当朱元璋回来时,李善长积累的能量爆发了,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并不为难刘基。但是刘基知道他不能他再也呆不下去了,所以在那年的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朱元璋临行前头脑发热,想在家乡安徽凤阳建都。与此同时,他正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一个建议。绝对不可能建立凤阳为都城,而北元还有很大的实力,不宜轻易出兵。后来证明他又是对的。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非常理解刘基的。他告诉刘基林田昊认为,现在满清所有的文学和武侠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党派,而只有刘基我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我是个聪明人,不会被他亏待。这一次,朱元璋是真的被刘基骗了。刘基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女人。走之前,他已经下好了自己的棋子,杨仙。杨燹是刘基是最好的朋友。他得到了刘基夏侯_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并准备反攻淮西集团。胡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个杨贤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建贤等人,利用官员的权力收李善长黑料。他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傻子,知道杨燹的目的的言论是。一开始不为所动,他还是很信任李善长的。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进行了批评。十一月,召回刘基,委以重任。淮西集团被彻底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浙东集团即将成为赢家,李善长很担心。他知道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淮西集团岌岌可危,不便亲自上阵,公然挑战淮西集团。他想想,为什么不向刘基学习呢?找一个代言人,但是这个人可以不要太有声望,容易控制。所以他看中了胡的,但他没有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胡他的家乡是李善长。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不满足。他一直担任治安法官。但他是个能干的人。与李善长经过他的批准,他成了淮西集团的新领导。这场斗争将最终在他手中结束。俗话说,人算计不如天道的计算。正当浙东集团如火如荼,准备全力击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正如刘基史的话说得太直接了,他没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我们没有交流的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有了后来决定刘基命运。与刘伯温的谈话很神秘。这一天,朱元璋单独和刘基谈话。双方以宽广的胸怀开始了对话。随着气氛越来越融洽,朱元璋突然变了脸色,用严肃的语气问刘基,如果换成李善长,谁能当丞相?刘基非常警觉,马上说,这这要由陛下来决定。朱元璋的脸色看起来好多了。他接着问,你觉得杨贤怎么样?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知道杨显是刘基的人,所以提出这个人先试探刘基。刘基现在明白了,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谈话,如果他不小心,他的头就会掉在地上
刘基,看到这个举动,回答说:这个人很肤浅,所以你可以朱元璋赞赏地看了刘基一眼。他是个精明的人!他指定了第三个候选人:胡怎么样?刘松了一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现在是一头小牛,但他将来一定会摆脱牛犁的轭!说完这话,刘基知道考试通过了,但是他错了,下一题是致命的。最后,朱元璋表明了的意图。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的阶段只能由老师来承担。一般来说,人们人的思维在极度紧张后会放松,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个错误,这是致命的。他回复朱元璋:我不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但是我恨恶恶如仇,所以皇帝可以慢慢选择。这句话很不恰当,以总理的身份行事没t说,也说所谓嫉恶如仇,就像刘基说的,谁是恶?刘基的昏厥还没有结束,他又补充道:这些人在我看来都不合适。朱元璋与刘基决裂。第一谋士之死,谁的罪?之后,刘基不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如以前,但还是坚持在朝中为官,支持浙东集团。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容易被小瞧的。洪武三年,朱元璋亲笔给刘基写了一封信,对他说:你这么大了,应该留在家里陪老婆孩子,何必留在这里陪我。这意味着我我要解雇你,然后离开。刘基不得不回到农村。这时,董哲集团的另一名干部失去了杨贤得到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我丢了性命,被胡杀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刘基知道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在家过日子。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者必须付出代价。胡成了的宰相。他没有他不让刘基走,并指示手下起诉刘基。此时刘基已无官职。他还能起诉什么?不过,这是齐的一句至理名言新书网你可以当你想再加一条罪的时候,不要打狗。刘基对他的指控是,他以王室精神占领了一块土地。所谓的王琦真是一个无法形容的东西。有什么就有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什么都没有。只看你的目的了。于是朱元璋又惩罚了刘基,所有的官员都没了。他还能惩罚什么?朱元璋有办法。他扣了刘基的养老金。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北京。这真是绝招。他知道胡对付他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只要他回到北京,他就可以放心,他自己的生命将在朱元璋的鼻子。但这一次,他又错了。吴鸿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去拜访刘基,而胡医生给刘基开了一个处方。服药后,刘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去世了。至于刘基在胡死后,案的医生供认,胡是指使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胡对的罪行。很多人都知道胡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他派他去拜访刘基。像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是不敢随便动手的。否则刘基不会在他眼皮底下逍遥法外五年。他大概得到了朱元璋默许。不管朱元璋是否授意此事,毫无疑问,朱元璋对刘基死亡。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判断形势准确,思考细致,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厉害,但是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评论。他和诸葛亮一样,一直被老百姓作为智慧的象征而铭记。胡赢了。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既然他掌权了,李善长就要给他点面子。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赢家吗?历史答案是否定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